第一章 南征 第二十九節 平定南中(1 / 2)

接下來全麵處理粗安政策。諸葛亮本著求實嚴謹的,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尋求南中安定。首先撤除南中的中央軍,隻留糜降都督府代表朝廷治理南中,做到不留人不留兵,避免矛盾激化。當時許多部下都不理解,有人勸諸葛亮不要這麼做。諸葛亮耐心解釋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我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眾將悅服。

蜀漢朝廷又分置七郡,把南中青羌中的勁卒萬餘家移往蜀中,把其中羸弱留下來分配給當地大姓焦氏、雍氏、婁氏、習氏、孟氏、董氏、毛氏、李氏等做部曲家兵。一些剛惡的夷突然內不願意充當大姓的部曲,諸葛亮就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爽快地出點金帛聘策這些夷人,並且規定聘策夷人多的可以世代襲官。南中大姓想具有世代為官的特權,願意多出金帛雇夷人,夷人貧窮貪財,很快就組成夷漢部曲。諸葛亮任命忠於蜀漢的大姓為五部都尉,管理這些部曲家兵,人稱四姓五子。

諸葛亮回師途中也時常會盟部落首領,還給予少數民族渠帥權力,得到夷人擁護。

建興三年十二月,蜀漢大軍回到成都。

巍峨雄壯的成都城樓矗立在眼前,諸葛亮情緒激動。曆經艱險終於鞏固了蜀漢的後方,這是蜀漢將士們熱血拚殺換來的成果。羽扇旁那張欣喜的臉帶給三軍將士一份溫暖。十二月的成都寒風凜冽,南征將士們的心卻熱乎乎的。他們至高無上的陛下劉禪親自迎接,犒賞三軍。

“丞相辛苦啦!”

一杯熱酒捧在諸葛亮麵前,他趕緊下車鞠躬行禮。

“陛下可好!這期間國家可好?”諸葛亮無時不刻牽掛著蜀漢社稷,牢記著先帝的重托。

“托丞相的福,一切都好!”劉禪扶起跪拜的諸葛亮。歲月不饒人,丞相的兩鬢又添了幾根銀發,那是操勞國事而成的。

諸葛亮用最洪亮的嗓音高聲喊道:“陛下洪福齊天!”他要用實際行動感化天下臣民,他要讓所有人明白君主是尊長。即便劉禪崇敬地稱呼他‘相父’,諸葛亮依然表現出儒士忠君愛國的精神。

“南中平定,再無反叛啦!”諸葛亮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想到南中的徹底勝利鞏固了蜀漢的統治,充實了國力和兵員,解除了北伐的後顧之憂。如今四十六歲的丞相開始籌劃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北伐中原,這是他與先帝劉備的承諾,也是他畢生理想實現的第一步。

距離軍隊不遠處,一輛馬車停靠在路邊。

“小姐,他會來麼?”丫鬟探出頭,突然間驚叫著,“小姐,是他是他!”

順著手指的方向,諸葛迷騎著戰馬匆匆地過來。諸葛迷認出趕車的人是天香樓的人,所以離開隊伍興步奔來。

“你怎麼會來?”認得是茶仙貼身的丫鬟,諸葛迷驚奇地問道。

“諸葛先生。”招呼的是一位頭帶鬥篷的女子,那熟悉的聲音正是諸葛迷心目中的女神茶仙。

“仙子這麼巧?”

“正巧出來散步,不料竟遇見先生。”茶仙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如果不是鬥篷輕紗掩麵,一張羞紅的臉就會映現在諸葛迷眼前。丫鬟和車夫知趣地閃在一邊,留給二人許多空間。

“孔惑已經變成將軍了,很了不起!你的軍略可曾提高?武功可有長進?”字字磯珠,句句含情,茶仙流露出無限的關心。

“武功不見長進,隻有精進。”諸葛迷俏皮地回答。

“西楚霸王有力拔山河的勇武,可惜缺乏謀略,更沒有仁者之心和寬廣胸襟。孔惑你可要再接再厲,千萬別像項羽那樣。”望著諸葛迷手中的矛和身上的盔甲,茶仙感慨道。

“有仙子的鞭策,我一定不敢懈怠。哈哈,我要是項羽,仙子豈不是虞姬。”諸葛迷一時動情,忽然想到什麼趕緊改口,“啊,不妥不妥,仙子這般超凡脫俗,虞美人怎麼能和你比。”在他心目中茶仙就是神,自己隻是個俗人。

“你都在說些什麼?”茶仙嗔怒道。

諸葛迷不好意思道:“很想念仙子,所以…所以…所以…”一連串三個所以就是沒說個所以然。

丫鬟插嘴道:“你什麼時候想念我家小姐啊?”

“空閑的時候就想。”南征的時候一天到晚忙著打仗、治理夷漢的事務,哪裏有空閑想念茶仙。諸葛迷說得言不由衷。他欣賞仙子的清麗脫俗,他把仙子視作知音,但他不明白南征的時間那麼長,為什麼自己就從沒想念過仙子。

“騙人!幾天不見發現先生越來越俗氣啦!”丫鬟不相信地說道。

“到了南中不毛之地,就是神仙也會變成俗人,更何況我的定力還不如神仙。”諸葛迷狡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