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樂羊到宮中謝罪,為自己辯解。魏文侯笑答,你以為你在前線的功勞都是你自己的嗎?沒有你,我打不下中山國;但沒有我,誰能這麼信任地使用你呢?

這的確值得職業經理人們深思。

許多營銷管理者,隻看到了自己是市場業績的直接創造者,卻沒有意識到上級的正確授權與暗中支持更加不可或缺。

所以,把成績歸功於領導並不隻是一句套話、官話,而應該是發自內心地、對上級感激和認可。

個人的能力與努力,是取得業績的必要條件,但絕不是充分條件。

取得一點成績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這就如同埋下他日禍根,在企業用人之際可能還無妨,但到了算賬的時候就會是個死結。

清雍正年間,大將年羹堯征伐邊疆取勝,回京後很快被連貶十八級,就是因為功高震主。本來也可以不震的,但他偏要震,最後被派去城門掃地。

在現實中,企業內也常見類似案例。

一家企業的銷量連續下滑,最後老板把大學時住上下鋪的同學、公司現任常務副總派去管營銷。一年之內,銷售起死回生,大幅增長。慶功宴上,一幫不知深淺的業務人員舉著酒瓶,齊聲高呼常務副總萬歲,把老板看得目瞪口呆、浮想聯翩。不久,常務副總被調離營銷、打入冷宮。

表麵看這是無端招禍,又不是他讓底下人這麼喊的。但實際上,常務副總的舉止細節已經透露出傲氣。管營銷前,跟老板說話,坐在椅子上規規矩矩;管營銷後,總願意翹個二郎腿,一旦打入冷宮,兩腿擺放就又恢複早先的樣子了。

“弱勢管理”管理上級第三法則:居功不傲,防止上級秋後算賬。

情況四:遇到猜忌時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的。

在滅了韓、趙、魏、燕等國之後,秦軍揮師攻楚。

楚國兵精糧足,一時難下。由於手下年輕將領接連吃了敗仗,秦王不得不請老將出山。老將軍率大軍50萬,遠征途中接二連三地寫信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子。

他的理由還很充足:一會兒說我歲數大了,應該多給我發點養老金;一會兒說我兒女太多,這點工資不頂用。搞得下屬們都擔心,老將軍如此計較將被朝臣笑話!

王翦說,別人笑話不笑話不打緊,秦王高興就行。我帶著舉國之兵出來,秦王最擔心的就是別搞出什麼內外勾結、另立山頭兒的事。我這樣做是表明無反叛之意,讓老板放心。

後世將這種做法稱為“求田問舍”,講的是如何避免上級猜忌的韜晦之策。

無獨有偶,幫助劉邦開辟漢朝數百年基業的蕭何,也深諳此道。

當時,劉邦和項羽在前麵打得難分難解,卻始終對能力超強、口碑極佳、負責後勤保障的蕭何心存疑慮。蕭何聞之,隻做了兩件事:一是把自己的家族子弟送往前線,當成人質在劉邦身邊;二是指使家人開始搶田搶糧,幾乎無惡不作,就差欺男霸女了,目的是自損名譽。

當不少人都向劉邦告狀時,劉邦表麵惱怒,心裏卻鬆了一口氣。劉、蕭二人的合作因此而得以存續,蕭何最終也成為漢初少數得其善終者。

作為現代企業的一名營銷管理者,我們當然不能照搬照用,不能天天向領導要待遇,更不能故意違法亂紀,或徇私舞弊。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強勢上級麵前,自己也表現出強勢狀態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的上級是強勢的,那麼無論他是否正確,你都應該通過弱勢管理來配合。而不是非要比出誰是“強中更有強中手”,來一次火星撞地球。

事實上,在中國的多數管理型組織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兩級管理者之間,始終是強弱組合最為有利——上級強勢,下級以弱勢應對;上級弱勢,下級以強勢補充。

這就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隻能在劉備的手下出現,而一旦換了強勢的上級曹操,恐怕隻有懂得弱勢管理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弱勢管理”管理上級第四法則:強弱配合,防止上級幹掉你。

現實中,許多營銷管理者,做出了業績,但永遠原地踏步、升不上去;還有些人僥幸升職,但很快又被打回原形。

這些大多是由於不懂如何對上級實行弱勢管理的緣故,如果能了解這幾個方麵,就基本掌握了“高管語言”,與上級的溝通、交流就可以達到隨心所欲、水到渠道的境地。

很多時候,上級生怕被人看不起,能間接認錯的,已屬於好上級。簡單講就是:你委屈了,別讓上級更委屈。

慶功宴上,一幫不知深淺的業務人員舉著酒瓶,齊聲高呼常務副總萬歲,把老板看得目瞪口呆、浮想聯翩。不久,常務副總被調離營銷、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