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那些“輕電子\重商務”的B2C越做越難?(1 / 2)

新營銷

作者:莊紹鴻

沃爾瑪持續在物流及配送係統進行投入,而後加大在電子商務係統的投入力度,最終僅通過兩年時間就成為全美網上交易額僅次於亞馬遜的第二大在線零售商。

在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領域,“電子”和“商務”的孰輕孰重一直備受爭議。這不是咬文嚼字的遊戲,而是關乎企業戰略的方向以及電商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優勢。

不過,這一爭議,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商務”,有不少傳統企業的老板認為做電子商務“商務是本質”,應該用“輕電子、重商務”的思路來開展業務,對於自己本來就不太懂的係統、IT唯恐避之不及。

然而,我在沃爾瑪的工作經曆卻告訴我:情況沒這麼簡單。

沃爾瑪:兩年電商,全美第二

首先來看看沃爾瑪在美國的信息化水平:沃爾瑪的自動補貨係統采用條形碼(UPC)技術和射頻數據通訊(RFDC)技術,電腦係統可以自動分析並建議采購量,使得自動補貨係統更加準確、高效,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商品流轉和優化了庫存管理。

除了配送中心外,投資最多的便是電子信息通信係統,是全美最大的民用係統,甚至超過了電信業巨頭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是第一個發射和使用自有通信衛星的零售公司。它在本頓威爾總部的信息中心1.2萬平方米的空間裝滿了電腦,僅服務器就有200多個。截至上世紀90年代初,沃爾瑪在電腦和衛星通信係統上就已經投資了7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末,沃爾瑪開始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係統(EDl)與供應商建立自動訂貨係統,又稱為無紙貿易係統,通過網絡,向供應商提供商業文件,發出采購指令,獲取收據和裝運清單等,同時也使供應商及時精確地把握其產品銷售情況。

1990年沃爾瑪已與1800家供應商實現了電子數據交換,成為EDI技術的全美國最大用戶。沃爾瑪還利用更先進的快速反應係統代替采購指令,真正實現了自動訂貨,此係統利用條碼掃描和衛星通信,與供應商每日交換商品銷售、運輸和訂貨信息。

這些僅是沃爾瑪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實現的“電子”部分,在90年代至新世紀,沃爾瑪持續在物流及配送係統進行投入,而後加大在電子商務係統的投入力度,最終僅通過兩年時間就成為全美網上交易額僅次於亞馬遜的第二大在線零售商。或許我們在驚歎其發展速度的時候,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企業在信息化(技術)方麵的投入力度和觀念了。

第一名的緩慢步伐

走秀網是華南區和時尚類B2C排名第一的電商網站,前兩年發展形勢不錯,但是近年來一直徘徊在每日千單左右,在2010年之後發展速度有些變慢。

我在走秀網做過兩年,走秀網在初期發展時過於重商務而輕電子,這個電子還是後端的商品和物流倉儲技術,使得其在中後期的發展速度遠不及前期就平衡好電子與商務關係的B2C公司。

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走秀網與招商銀行的第一次合作,這次合作之前走秀網每日訂單僅幾十單,當時負責該項目的運營總監進行了詳細和理性的訂單峰值測算,預計通過此次合作,招商銀行的推廣資源在一個月時間內能將走秀網的訂單量從幾十單提升至500單甚至更高。如果真是這樣,那對於當時僅通過手工入庫和出庫的我們來說,將提出非常大的挑戰!

最終的決策是以商務為先。在一周內訂單劇增至500單的峰值,使得公司近200人全部被派往倉庫進行收貨和配送的工作。由於專業度和效率不足,引發了許多客戶的投訴。

當然,這個事件也與走秀網本身的公司戰略有關,畢竟招商銀行的合作有“促銷”性質,並不能帶來衡定的訂單量。因為這樣的合作,上馬百萬元投入的ERP係統,顯然不符合公司正常的良性發展的策略,這是基於重商基礎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