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位媽媽對孩子要求很多,而且當著團體成員的麵,她坦承自己對孩子很霸道,即使孩子表達和行為良好,她仍然會忍不住嘮叨說教。之後,我們進行角色扮演,我們發現這位媽媽心中常有兩種角色的聲音出現,一種是憂慮的母親的聲音:“我的孩子此時如此,那將來怎麼辦?”另一種是期望的母親的聲音:“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有所成就,出人頭地!”這兩種聲音雖有正反之分,但同樣都是和大多數父母那樣,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目前的表現。
前者的憂慮固然出自關心,卻忘記孩子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孩子的行為是逐漸改善的。而後者的期待是為人父母者皆盼望的,但忽略了過度的期望隻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這一條件,而且對於成就的界定也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以為人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這之後的成就自然水到渠成,或者套一句熱門話題,成就不是基於高IQ(最膚淺的象征是成績分數),成就乃基於高EQ(最透徹的是為人處世)。
父母不是不重視孩子為人處世的學習,但大多隻是在口頭上講道理、訓誡、警告等,殊不知孩子們對為人處世的學習更多是源自生活經驗。
作為父母,常對孩子說什麼話?建議你常說鼓勵、肯定孩子優點長處的話,多說讓孩子喜歡和親近你的話,不吝嗇說感激和道歉的話,不妄說誇大、不實的話。簡單地說,用“愛”說話。“愛”是尊重、包容、同理、接納、肯定、誠實……它不容易學,但必須要學!
愉快出行的親子溝通術——“有限度的選擇”
我常在演講場合中說到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技巧,例如,父母假日想上館子打牙祭,我問他們是如何征詢孩子的意見時,不少人的回答是:“你們想吃什麼?”我認為父母說這話,是給自己找麻煩,因為意見一定很多,而且孩子的主意常會改變,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那麼不同的意見就更多了,再加上自己和配偶的喜好,於是常爭執不下,導致很難出門,即使決定了吃什麼,仍會有人不高興,因為他會想:“我為什麼要被犧牲?”原本愉快的事反而弄得氣氛不好。
我的建議是提出“有限度的選擇”,如說:“我們是去麥當勞還是去吃西式自助餐?”這種征詢意見的方式通常是提供兩種選擇的征詢,頂多不超過三個。也許仍會有其他聲音,這時你隻需溫和而堅定地說:“這一次我們在二者中選一個,下一次你的意見會優先考慮。”如此,常可化解不必要的爭執,讓大家愉快地出門用餐。再說,孩子也得學習如何取舍,因為生活中我們常是沒有太多的選擇的,不是嗎?
(本文摘自《別讓孩子輸在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