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不能承受之輕(下)
生活
作為觀眾,我們的感覺最先被整體設定風格所影響,是這種影響“給予”我們探究全片其他細節的最基本標準。
六
在《黑暗騎士崛起》中,正因為諾蘭在整體上將電影的現實感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導致片中那些現實邏輯不那麼強、卻又不得不表現的漫畫化內容就顯得格外礙眼。比如,為了凸顯最終章“傳奇終結”的意味,這一集的韋恩少爺有個口頭禪:“蝙蝠俠隻是個象征,人人都可成為蝙蝠俠哦”。少爺說這話的時候,可能忘了《黑暗騎士》的開場,有些自打嘴巴麼。
擴展開來,所謂“人人都能成為超級英雄”是漫畫世界中最大的一個偽命題:基本上所有超級英雄都是獨立於已有的法製體係,而他們“正義”的根源在於“修補”那個正式體係;當人人都成為超級英雄時,也就意味著人人都獨立於法製體係之外,那一個不被任何人遵守的法製體係就失去存在意義了,因而任何企圖去“修補”那個體係的努力也就失去了邏輯基礎,所有的“英雄”也就變成了十足十的“不法之徒”——這恰恰證明一個“人人都是超級英雄”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七
可見,從內在邏輯性來考量的話,《黑暗騎士崛起》的故事未能很好地自圓其說。好在從照顧漫畫迷的感情來說,諾蘭哥處理得不錯。影片的結局,不說人人滿意,至少,這個句號本身畫得比較圓。隻是,感情上的“圓滿”不等於各方麵處理的完美,主題演繹與風格衝突之外,該片在其他一些執行細節方麵,也讓作為諾蘭粉的我有些失望。
首當其衝的是攝影與剪輯。IMAX全尺寸畫麵確實有助於提升場麵的震撼力,尤其是那些城市與街景的遠景鏡頭,觀眾仿佛跟隨攝影機一起身懸高空,其波瀾壯闊的視覺體驗是前所未有的;更有那麼一兩個俯瞰城市的鏡頭,我當時甚至有些微眩暈的感覺,諾蘭這回的確是卯著勁,用IMAX攝影機拍出了比一般3D電影空間感與縱深感強得多的2D畫麵。
不過,我覺得IMAX畫麵隻有在表現傾斜視角畫麵、或者捎帶一定機位運動時,帶來的視覺震撼才最大。這點不僅適用航拍大全景鏡頭,也適用近景乃至特寫鏡頭。片中有不少45度角仰拍Bane的近景或臉部特寫,還有讓畫麵從全景直接推到Bane臉部特寫的鏡頭,在IMAX銀幕上看起來,都能很有效地襯托出Bane老師駭人的體格,能讓人感受到那種純粹在體能上不可戰勝的壓迫感。
相對而言,絕大部分水平視角的IMAX近景畫麵,在我看來都沒有特別魅力,有時甚至懷疑那段為什麼要用IMAX攝影。攝影指導Wally Pfister的團隊的確將IMAX攝影機架上了斯坦尼康,但那些素材在我看來,多半顯得過於零碎而無關緊要。在拍攝近景格鬥畫麵時,IMAX攝影也沒有特別出彩,我甚至覺得寬幅畫麵更有氣勢些,而且也比較能藏拙:誰叫蝙蝠俠和Bane老師的格鬥風格都是直來直去的爽快型。
有不少人覺得諾蘭不太擅長拍動作戲,我之前一直是諾蘭的維護者,在我看來,在《黑暗騎士》或者《盜夢空間》中偏收斂風格的動作場景,背後是有精心編排與韻律化剪輯的。
就拿TDK“蝙蝠車/摩托硬撼小醜貨櫃車”的段落而言,那一氣嗬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效果,是個人看過的最爽、最真、最幹淨利落的動作場景,場景調度與鏡頭表現的美感簡直是難以言喻。最關鍵的,那段很難得地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對動作迷而言,實在是超值享受。可這部作品中沒有類似超值體驗,結尾的混戰雖然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比《黑暗騎士》那段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視覺衝擊力方麵被處理得極為平淡。
八
表演方麵,貝爾、凱恩、奧德曼、弗裏曼確實都貢獻了他們一貫精準的演技,可偏偏在一些編導希望我感動的時刻,因為上文提到的劇情設定邏輯的問題,讓人沒法全情投入。
海瑟薇的角色真的蠻可愛。還是由於“現實化”設定的關係,諾蘭對她的功夫沒有太多展示,期待海瑟薇騰挪翻躍、大打出手的觀眾可能會失望。不過,這個角色性格設計很討喜,海瑟薇的演繹與貝爾之間也蠻有火花,看的時候我的小心思一個勁在呼喚:“在一起!在一起!”結果...... 可是,從劇本設定邏輯來看,Selina在影片前半段的行為動機也讓人覺得扯淡,且不說在一個完全漫畫化的世界裏“貓女”有那樣的訴求是否必要,就算在一個完全現實化的世界設定中,Selina也可以有無數方法去達到目的——N多現實題材的電影主人公們可以告訴她如何做——而沒必要因此做出片中那種選擇。退一步而言,我們假設她的動機是合理的,在現實化的設定裏,最能達到她目的的是和官方合作,由此證明電影中她的選擇完全是為推動劇情而生造出的“硬轉折”,談不上什麼邏輯。這讓我對Selina的喜愛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