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同性戀者仍被視為社會和諧的威脅,受到相當歧視。有鑒於此,過去五十年中對待同性戀者態度的巨大變化就顯得十分驚人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間,實施於二十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大多數歧視性政策都被廢止,出現了許多對同性戀者的積極觀念。譬如政府不再懷疑或者歧視同性戀公務員。事實上自九十年代起,聯邦政府禁止聯邦機構歧視同性戀雇員。許多州的政府也禁止私企和房東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在許多城市和地區,同性戀者受到的公眾支持日益增長,許多選民選出公開身份的同性戀候選人出任公職。美國境內許多市政府以及州立法部門中有數百名公開身份的民選官員。另外還有數名身居要職的同性戀國會議員都已公開身份。
同性戀者地位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同性戀生活的變化始終與更廣泛社會變化過程相聯係。其中三個變化尤為突出,值得一提。
第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女權和黑人民權運動對同性戀者社會地位產生了直接影響。“二戰”後美國黑人為了實現完全公民權、完全平等、完全人格尊嚴的鬥爭對美國戰後社會的方方麵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涉及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每個美國人。通過倡導少數族裔的平等權利,黑人運動使得一些人開始把同性戀者視為“性少數人群”,認為他(她)們享有同其他少數族裔一樣的平等和尊嚴。在法院中,許多美國黑人贏得的重要案件的勝利,也為同性戀者訴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先例。譬如2004年,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推翻禁止同性戀婚姻的法律,該裁決的一部分依據是四十年前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的法律先例。法院認為個人的性取向、種族和膚色都不應影響其婚姻權。
第二,同樣重要的是黑人運動和女權運動激勵了新一代的同性戀者追求平等和尊嚴。他(她)們的努力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改變他人態度最有力的方式可能就是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身份公開標誌著同過去隱瞞身份的做法徹底決裂。以前,美國幾乎所有的同性戀者都對身份保密,僅僅向自己的同性戀朋友公開。要理解他(她)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不難。因為,如果同性戀者公開身份,他(她)們就會麵臨巨大的風險。他(她)們可能會丟掉工作、失去尊嚴、無法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上世紀七十年代,許多同性戀者毅然公開身份,這卻引發了同性戀者群體內部討論采取這種冒險舉動是否理智。
但是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選擇邁出這一步。他(她)們認為隱藏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人格和尊嚴的侮辱。他(她)們決心爭取和其他異性戀婚姻一樣的同等對待。從曆史的角度看,關於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界限的觀念的更廣泛的文化變化強化了,並且激發了他(她)們公開身份的決心。此外,他(她)們同輩中,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許多人接受了新出現的個人誠信的道德觀,這也強化了他(她)們的決心。
到1985年,四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有一位向自己公開了同性戀身份的朋友或者熟人,盡管還有一半的美國人認為自己不認識任何同性戀者。在此後的十五年中,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開始向他(她)們的異性戀朋友袒露身份。到2000年,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承認至少有一個熟人是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