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在如今的歐洲和美國,公共論辯主要集中在應給予同性戀者的法律保護的具體的範圍。在中國,公開討論同性戀議題才剛剛開始,因此,討論主要集中在能否(或者如何)促進大眾正確認識和包容同性戀,以及能夠(或者如何)使更多的同性戀者真實和公開(即表明自己傾向)地生活。這兩個問題有很明顯的聯係。社會越包容,公開的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公開的越多,也就是,足夠數量的同性戀者勇於真實、坦誠和顯見地生活,社會包容就更多地形成。公開意味著不同性傾向的人——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領導-共處在我們充滿關愛和尊重的社會之中。公開使同性戀問題與活生生的人相聯係,這有助於更多的包容。

在這方麵,法律保護問題也有相似情形。一方麵,似乎對同性戀者的法律保護直到同性戀者更為公開並對推進權利保護的努力更為強烈時才會實現。另一方麵,法律保護本身是鼓勵更多同性戀者公開的重要因素。這表明,或許總是有必要禁止基於性傾向的歧視,即使目前極少有證據證實此類歧視存在。因為迄今為止隻有極少數的同性戀者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所以歧視可能並不廣泛;但是,形成歧視的風險依然是很大的。因此,一部反歧視法的目的或許不是為了消除業已存在的歧視,而是為了減少同性戀者公開自己性傾向的風險。

在研討會上,中方與會者就國外有關這些議題的研究和經驗向外方專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是,該研討會對於我們這些被認為是專家的人而言教益良多。中國社會在這個領域內正在發生的變化,正如在其他領域一樣,是一個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過程。其中有些方麵與其他社會的曆程相仿,而在有些方麵卻相異。我們當時十分有幸地參加了研討會。我們現在又與中國的同行一起出版這本重要的作品,實屬榮幸。

葛維寶

耶魯法學院波特·斯圖爾特憲法學教授

耶魯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主任

2006年11月

序二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社會所發生巨大變遷體現在社會的很多方麵,也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長期以來成為社會禁忌的話題逐漸成為社會可以公開探討的嚴肅議題。其中關於性別/性的社會政策與法律的議題也逐漸為相關學科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學者、決策者、實踐者所共同關注。

複旦大學在關於“同性戀與健康”議題的研究生課程開設成功之後,於2005年繼續在本科通識教育層麵開設了“同性戀研究”課程。這些意味著在中國內地該議題第一次進入到高等教育製度化的知識生產和傳播當中。這一過程也是建立在很多學者在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來對性與同性戀研究的知識貢獻基礎上的。複旦大學和耶魯大學一直以來有很好的合作關係,研討會和本書的出版也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兩校之間相似或相同領域的研究交流與合作,加強中方專家學者和國外高校學者之間的學術對話。2006年1月,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和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在上海聯合舉辦了“多樣·平等·和諧——性、政策與法”耶魯—複旦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本書是該會議的直接成果之一。

“多樣·平等·和諧——性、政策與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旨在:探索和研究與性有關的公共政策理論和法學理論的各流派以及這些理論觀點對於性的影響;分析和討論政策和法律如何扮演積極的角色來解決與性有關的歧視和不公,從而促進社會平等,構建和諧社會;比較和借鑒其他國家在與性有關的政策與法律方麵的經驗,從而進一步完善中國在這方麵的政策和法律的製定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