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30日,林納茨駕駛飛艇再次飛臨倫敦上空。他隨手操起吊艙裏的炸彈,故意向人群密集的地方投去,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傷。這一次空襲引起了倫敦的“齊柏林大恐慌”,齊柏林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充分顯示了它的威力。
在齊柏林飛艇空襲倫敦之後不久,一架英國皇家海軍的戰機在比利時上空攔截住德軍的一艘飛艇,攀升到飛艇之上,並用炸彈將其擊落。這造就了齊柏林飛艇的首敗記錄。
在這之後英國戰機多次迎擊齊柏林飛艇,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夠達成目標,但是1916年之後這種成功率的確大大增加,這要歸功於幾種新型航空機槍子彈的問世。
1915年,德國潛水艇襲擊商船的事件頻頻發生。英國海軍部研製出了反潛飛艇以對付德國潛艇。這種飛艇使用了勞斯萊斯鷹牌發動機,時速可達到每小時74公裏。螺旋槳上方升出的管子可以使螺旋槳引發的氣流能傳入氣囊,保持內部的壓力。這種飛艇在飛行過程中靈活性極高。
1918年8月5日,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官彼得·施特拉塞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結果他被英軍擊中陣亡,而齊柏林空襲也就此結束。
自1915年1月19日至1918年8月5日,德國出動飛艇208艘次、飛機435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惡劣天氣。
戰後,飛艇和飛機一樣被用於民用航空。
1937年,德國興登堡號飛艇發生空難,97名乘客和乘務人員中至少有23人死亡。從此,人們普遍對民用飛艇失去了信心,飛艇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軍事敏銳感
翻閱一下世界發明史,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發明都首先用於軍事,當軍隊把它們玩熟了之後才民用。因為,很多發明在發明之初都不完善,實用價值低、價格昂貴、後續研究投入巨大、安全性低和舒適性差等原因都是它們民用的障礙。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隻能飛行12秒,毫無實用價值。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龐大笨重且操作困難,那個富翁願意花錢買這個“無用”的東西呢?一戰時,航空技術不成熟,飛機經常出現故障導致機毀人亡。隻有勇敢的士兵不會嫌棄這些隨時可能出現故障的家夥,平民是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坐飛機的。潛艇空間狹小,與豪華遊輪相比,無任何舒適性可言,時至今日,潛艇也不是民用交通工具。
對於軍隊來說,隻要有用就行,或者未來有用都可以。將軍們很少考慮費用問題,隻要軍費能承受就行。1億美元一架的飛機,軍隊也不會嫌貴,軍隊首先要做的是申請更多的軍費,以購買更多的飛機,其次才是討價還價和降低製造成本。對於安全性,隻要可以忍受就能上戰場。舒適性往往是最後考慮的問題甚至是被忽略的問題。
軍事家們總是保有軍事敏銳感,新發明出現後,他們總是試圖挖掘出它的軍事價值。但這是不夠的,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試圖挖掘出每一件東西的軍事價值。把靈感式的軍事敏銳感變成長久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