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德國空軍再次占有絕對優勢(2 / 2)

1918年4月21日,累計擊落協約國飛機80架的26歲的德裏希特霍芬男爵戰死藍天。

空中騎士

空戰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空中偵察能夠順利進行。在整個戰爭中,空中偵察都非常重要,其中最要緊的一環就是航空攝影,根據拍攝的照片可以繪製出精確的敵方塹壕地圖。因此,部隊每天都派出飛機到敵區偵察敵軍部署。這種任務極其危險,因為普通步槍和高射機槍都能對飛機構成威脅。飛行員偵察回來後必須把他們見到的情況立即向有關方麵彙報。然後,他們獲取的信息就會被轉達到總部,由總部進行分析。有時候,轟炸機中隊會很快收到總部的指令去進攻臨時軍火供應站、敵軍總部以及緊靠敵營的通信中心等指定目標。

轟炸機專用的炸藥和投彈裝置已經出現,但轟炸瞄準器十分原始。炸彈體積比較小,且

出於安全考慮,炸彈隻有裝到飛機上以後才把引信安上。飛行員主要靠的目測去決定投彈的時機。進行低空轟炸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離敵人步槍、機槍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直到離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才出現了為保護飛行員而設計的裝置。索普維斯火蜥蜴飛機在駕駛員座艙的四周和下部裝有裝甲鋼板。

到戰爭後期,協約國終於逐漸贏得了西線空戰的主動權。截至戰爭結束,戰爭雙方共動用飛機17。7萬架,5萬名飛行員被打死。但是交戰雙方都認為地麵的塹壕戰比空戰血腥得多,空戰對決就像中世紀騎士之間的決鬥,空中戰鬥體現了騎士精神。

戰術創新

在戰爭中戰術創新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武器創新的重要性。因為,在人類戰爭史上研製新武器所需的時間往往比提出新戰術所需的時間短得多。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誕生。直到1939年9月,人們才把坦克的用法搞清楚。研製一種新武器可能隻需要1年的時間,但把它的用法搞清楚卻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人們總是熱衷於新武器的研發,而忽視新戰術的研發。人們動用大量的資金,集中大量的科學家和專業人才去研發一種新武器,之後還要繼續改進。當這種武器服役後,就把如何使用它和它的戰術應用問題丟給學曆不高的士兵們和軍務繁忙的軍官們了。往往在士兵大量流血和戰爭遇到困難時,軍務繁忙的軍官們才會突發奇想地提出一個新戰術。用於研究武器用法和戰術的人力和物力不應該少於用於研製武器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研製一種新武器花了1億元,那麼研究這種新武器的用法和戰術也應該再花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