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色彩的情感功能探析(3 / 3)

三、獨特美學風格的形成

色彩運用是極具主觀性的創作,必然滲透著電影人的創作理念與審美意識,這樣色彩的內涵與影片的內容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風格化的效果。由於個性氣質、知識結構、生活閱曆的差異,電影人在色彩運用的藝術形式上有不同的探索與追求,久而久之會形成獨特的色彩美學風格。成熟的電影人往往可以十分鮮明地將自己的審美意識與創作理念融入到影片色彩的運用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樣式與美學意蘊。

一提到張藝謀,觀眾總能聯想到他的“紅色電影”,這是由於他十分熱衷於用誇張絢麗的紅色與儀式感極強的畫麵來敘事,象征著強烈的生命意識與民族氣節。影片《紅高粱》對紅色的肆意塗抹與大片渲染,正反映出他獨特的色彩追求與美學風格。如在“巔轎”一場戲中,火紅的太陽染紅了天空,紅綢帶迎風飛揚,紅色迎親隊抬著紅花轎穿過火紅的高粱地,漫天飛舞著紅色的精靈;新娘子也是全身紅裝,蓋著紅蓋頭,紮著紅頭繩,戴著紅耳環,塗著紅臉蛋;紅色的酒窖、紅色高粱酒、紅色血液……這種對紅色的大膽運用,在影片的結尾達到了頂峰,如火的高粱地中,燒酒坊的兄弟們與日本人決一死戰,奶奶倒在血泊裏後,整個畫麵都變成了血紅色,帶給觀眾極大的視覺衝擊與強烈的情感共振。之後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依然表現出對紅色的鍾愛,達到了一種風格化的效果。類似的,日本女電影人蜷川實花也十分喜歡運用豐富誇張的色彩構圖,並因為獨特的色彩感而備受矚目。她對色彩的捕捉有著超高的敏銳度,時常打造出華美絢麗場景,充滿夢幻般色彩繽紛的色調,幾乎每一幀畫麵都可以做海報,特別是以影片《花魁》《狼狽》為代表。日本電影人岩井俊二對印象派繪畫十分著迷,迷戀柔和的光線中自然景物的色彩,因此作品的畫麵多表現出油畫的特質,如《夢旅人》、《燕尾蝶》、《情書》、《花與愛麗絲》、《四月物語》、《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多是明亮鮮麗的色調,清新明快、沁人心脾。

俄羅斯電影人塔爾科夫斯基則更傾向於使用溫柔婉約的色彩,連色彩之間的過渡都十分柔和,盡量避免造成視覺上的不和諧。他的作品《壓路機與小提琴》、《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中,多采用色彩淡化的處理,鏡頭上仿佛蒙上了一層霧,畫麵朦朧夢幻,甚至大多數場景看上去像陰天拍攝的,給人一種恬淡如詩的意蘊美感。美國電影人斯坦利·庫布裏克則因色彩使用幹淨簡潔而聞名,他傾向於使用飽和度高且單一的色彩,畫麵純淨、線條清晰、對比強烈。如影片《發條橙》開場中奶吧的色彩主要由純白色和深藍色構成,純白色的有巨大的各式各樣的裸女石膏雕塑,裝飾性的白色的照明燈,刻在牆壁上的白字,人物的白色套裝,透明杯中白色的牛奶;深藍色的有房間四周的牆壁,人物頭上的帽子與鞋子。純淨的色彩、清晰的線條、獨特的造型,造成了誇張怪誕的視覺效果。其他作品如《全金屬外殼》、《緊閉雙眼》也是如此。因而,在電影的創作中,色彩作為一種情感因素,更容易幫助電影人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

作為一種視覺元素,色彩在電影創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與色彩思維的進步,電影人對色彩功能的開發也日益深入,從原始的畫麵構圖形成的視覺功能,到參與敘事、渲染環境的表意功能,再到傳達電影情緒、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的情感功能。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應當給予電影色彩更多的重視,或許可以開掘出它更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