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的開放與自媒體的發展對當代藝術審美轉向的影響(3 / 3)

三、自媒體的發展和大眾自媒體時代的藝術體驗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他人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是全球信息化技術、意識形態、資本利益和開放程度各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當下,自媒體像幽靈一樣無休無止地充斥著我們的感官。除了早已普及的報紙、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博客、微博、微信、論壇、QQ空間等通訊平台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載體。手機作為最觸手可得的通訊工具已經毫無懸念地被媒介攻占,大眾的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被鋪天蓋地的傳播資訊和輿論導向包裹得如此嚴實。在潛移默化中大眾似乎對於自媒體是一種心甘情願的臣服,甚至發展到了吃飯、睡覺、公交、地鐵上欲罷不能的“中毒現象”。自媒體何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從根本上來說源於它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自媒體時代讓每一個普通大眾都獲得了發言權,而不是單一並且被動地接受來自“主流媒體”的聲音。在這裏,大眾從“旁觀者”變成“發言人”,不僅可以對所得資訊做出獨立判斷,同時也可以在自己相對信賴以及期待的圈子裏傳播自己的私密感受以及價值觀。讀者已經成為文本意義的主動製造者,而不是已經建構成功的意義的被動接受者。

自媒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時尚。時尚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它與工業化、商品化和大眾文化密切相關。自媒體和藝術的聯姻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宣傳和傳播上。近些年,手機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以及3G/4G網絡的更新、加速,智能手機上網更加便捷,成為大眾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為自媒體發展的重要載體。藝術、娛樂和營銷也形成了多元一股、螺旋向上的發展模式。以畫家群體利用微信平台為例,畫家們不僅緊跟曆史潮流在個人的微信空間不時地甚至每天更新自己的最新創作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給讀者;而且,畫家們比任何時候更加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交機會來主動宣傳自己的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手機微信加入好友(相對信任的人)的功能給他們提供了極大便利,這也為藝術投資者、經營者及愛好者等提供了充分了解藝術家便利。然而,這種宣傳並沒有傳統廣告式的浮誇感,或許這就是源於自媒體帶來的娛樂性、趣味性、實用性以及時尚感。這種密切互動使大眾語言中“藝術圈”更具親和力。正如齊美爾所言:“時尚的魅力還在於,它一方麵使既定的社會圈子與其他的圈子相互分離;另一方麵,它使一個既定的社會圈子更加緊密。”[10]279相對於畫家辦畫展、印畫冊進行宣傳的繁雜工序與高昂成本,微信、微博、博客、網絡等自媒體平台極大地促動了各種藝術宣傳。

“時尚的本質存在於這樣的事實中:時尚總是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運用,他們中的大多數隻是在接受它的路上。”[11]77自媒體讓我們保持了與時俱進的時尚感,帶給我們強烈的現在感。時尚既製造差異又彌合差異,時尚的魅力在於創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對於大眾來說,時尚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潛在的人群憧憬新的社會身份,把讀者所感受到的社會等級差距轉化為進入新的文化等級而努力的動力。自媒體成為現場展覽、文本展示之外最為便捷的虛擬推廣手段。而且,從公眾教育的角度講,藝術利用自媒體平台的宣傳使其公共化和親和力更加凸顯,是新時代的“藝術為大眾服務”的楷模。

“當今社會我們已經逐漸由‘傳統精英化媒體時代’進入了‘大眾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不僅縮小了時空的距離,也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更多的人選擇了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心靈寄托和人倫情感。”[12]在虛構與矯情的雙重擠壓中,我們享受了作為個人的孤獨。我們隨從我們的文化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入大眾傳媒的世界係統,在這個係統中每個人都想在這擁擠不堪和壓強超限的空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往往會陷入無線傳播的否定性迷狂中,甚至成為一個片刻不能關閉的信息收放終端。在不可遏製的當代交流衝動中,世界和個人在這種欲望的推動下表現出了對他人的根本性欲望,開始了永無休止的集聚和建構。波德裏亞認為媒介從根本上瓦解了現代社會和現代主體,他說:“如今,媒介隻不過是一種奇妙無比的工具,使現實與真實以及所有的曆史或政治之真全都失去穩定性……我們沉迷於媒介,失去它們便難以為繼。這一結果不是因為我們渴求文化、交流和信息,而是由於媒介的操作顛倒真偽、摧毀意義。人們渴求作秀表演和擬仿……便是對曆史和政治理智的最後通牒做自發的全麵抵製。”[13]217但是,必須清楚的看到,自媒體隻是一種虛擬導引,而不是一種對現實體驗的替代。

技術對文化的滲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為審美文化帶來了新的空間和手段;另一方麵又對審美文化固有的遊戲規則形成威脅,這特別突出地反映在工具理性對表現理性的淩越上。總的來說,技術在暗中引導了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形態的變遷。對於技術向審美文化的滲透,我們必須采取一種開放的批判態度。在現代技術和審美規範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張力,既堅持開放的立場,又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