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觀社會與當代藝術的“場所”主題(1 / 3)

景觀社會與當代藝術的“場所”主題

藝術理論

作者:李星

【摘要】 在當代視覺藝術涉及的範疇中,對“場所”的表述是藝術家熱衷的主題之一。通過對作為當代藝術主題的“場所”的界定,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境遇及所處的社會背景,分析“場所”在當代藝術中的表達,可以看出,在以視覺消費為基礎的現代語境中,“景觀社會”與作為藝術主題的“場所”通過現代人的精神實踐緊密相連。

【關鍵詞】 場所;景觀社會;當代藝術;主題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場所、時間、科技、身體、身份、語言等等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在當代得到越來越多地表現。在藝術史的研究中,主題方法旨在“建構起一個思維框架,用以理解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特定材料、形式和意象中的具體體現”[1]11。通過對一係列“場所”主題作品的研究表明:“不少藝術家對場所主題的討論都是在對改變人們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主要潮流和發展做出響應。”[1]180所以,現代社會之所以賦予場所不同以往的表達方式,是由於生活在“景觀”(1)包圍中的現代人特殊的精神實踐。換言之,現代社會的場所造就了現代人,而現代人造就了各色的現代場所。基於場所的藝術表現不僅同傳統的場所主題那樣給人們提供特定的時空體驗,更因其現代性的印記而帶給人們新的經驗。

一、“場所”作為當代藝術主題

什麼是“場所”?這個問題在近代變得越來越突出。自風景畫作為獨立的畫種來表達自然場景,到現代主義時期對藝術品自我闡釋的追求而抹煞其場所性質,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又重新認識到藝術品與場所之間的緊密聯係,場所與藝術之間總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這是因為不同時期人們對藝術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所以在藝術走進日常生活、走進大眾的現在,人們對藝術的要求和態度也有了新的變化。由於場所本身的時空特性而具有承載意義和呈現情境的功能,當代藝術家藉它們來表達思考的嚐試越來越多。藝術品所處的場所、藝術家生活的場所以及關於場所的藝術品,藝術與場所之間如今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結合。所以,討論當代藝術時,“場所”不失為一個有利的切入點。

那麼,“場所”本身帶有怎樣的特性呢?這些特性又如何與藝術相交使“場所”成為當代藝術經久不衰的主題呢?關於記憶或曆史主題的感受方麵,空間作為承載變遷、呈現具體情景的手段,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家創作中繞不開的主題。“空間”被波多西蓋定義為“場所係統”,暗指空間與具體的情景密切相關。場所在本義上與人的體認相關,它是抽離人經驗的“時空”(2)與遍布人蹤跡的“情境”的結合。場所作為某一地理位置、事件發生的地點及要素的綜合,其中各個要素建構並一起承載了個人或群體的記憶及精神內涵。所以,場所是空間這個形式背後的內容,是具有特定情景內容的現實場所,如體育場、演播廳、小巷、旅遊景點等。場所由於其內容的不同屬性可以劃分成不同類型。

諾伯·舒爾茲曾定義現實生活中的場所:“是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整體。這些物的綜合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2]這種環境又由這些物所影射的人類行為而被賦予記憶、曆史以及相關的符號意義。所以當代藝術家在創作場所主題的作品時就有了豐富的物為道具,隻不過這些物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又以各種不同形態存在著。這些以不同形態存在的場所內容將場所劃分為:真實的場所與虛擬的場所。真實的場所更接近諾伯·舒爾茲定義的現實生活中的場所,又可細分為自然場所和人工場所。自然場所如原始森林、海峽,人工場所如旅遊景點、遊樂場、街道等。虛擬的場所主要指與數字技術有關的,並且是景觀社會傳播信息最有效的平台。例如,網絡空間因其虛擬的空間特征成為傳播數字影像信息的主要途徑。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貼近現代人的生活,網絡空間也隨之滲入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承載了與真實場所類似的曆史記憶功能,即虛擬場所中的圖像符號也帶有與人類行為相關的意義。現代人由此掉進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圖像”(3)——讀圖成為信息時代的現代人認識事物現象與本質最為重要的方式。所以任由影像無孔不入地滲入生活的現代人,在對世界的內心感受上也發生了變化,並以一種不同以往的現代性體驗後知後覺著。

此外,虛擬的場所可以與真實的場所混合,並且其數字技術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常混入真實的場所,從而使人們產生混合場所的體驗。這種混合場所實際上也是現在的實際生活當中習以為常的,而這種習以為常的麻木也被更多的當代藝術家發現並以此創作。如兩位美國藝術家馬克·漢森(Mark Hansen)和本·羅賓(Ben Rubin)以網絡信息為內容的多媒體裝置作品《傾聽驛站》(listening post)[3],作者首先選擇一個現實世界的真實房間作為數字公共藝術展示“場”,在黑暗的房間裏安裝231個小型發光二極管(LED)盒子,將其按一定的秩序懸掛在環形屋內的繩索上,並配置18個擴聲器和2個低音喇叭。羅賓和漢森運用計算機技術,根據統計學原理,開發出可以進行分析和數據測算的電腦程序,通過互聯網截取聊天室中的談話內容,再由“場”中的音響喇叭傳出。每個喇叭代表著一個不同“場”的聲音,在現場房間這樣一個特殊的“場”裏,18個音響喇叭就像許多人聚在一起聊天一樣。這種通過不同場所類型的交叉、重合、嫁接等方式來綜合觀眾對不同場所的體驗,從而提醒現代人思考我們所處的真實環境中那些原被認為理所應當的不尋常。

由場所內容的存在方式劃分出的場所類別,是以人對場所的體驗與認知為基礎的。換言之,不論場所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它們都存在於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中,並且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交互影響。真實場所由於其提供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的物因人的行為隨時間的行進而帶有曆史記憶的烙印。這樣,真實場所中選取的特定物的集合就可以營造出喚起人們記憶、情感甚至思考的環境。當然,真實場所之所以能夠與現代人的精神空間連接,是因為它不自覺地伴隨著現代人創造的新社會——景觀社會(4)。而虛擬場所則作為新媒介技術手段的結果,成為構建“景觀社會”的重要策略。虛擬場所往往通過模仿和抽象真實場所以求給人帶來真實的體驗,但其篩選真實場所的過程實則由“景觀社會”背後的話語主宰。此時真實場所與虛擬場所由於媒介傳播方式的區別而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體驗。真實場所以其同時呈現某一特殊情景的特性而給人帶來綜合性的審美體驗;而虛擬場所則利用其數字媒體技術塑造不同的影像效果,從而探索更新型的審美體驗。但二者在生活場景與藝術場景中並非格格不入,反而總是以相互結合的關係出現在這些場景中。特別是在營造藝術場景的效果時,藝術家會混合兩種場所或者同時呈現兩種場所,從而給觀眾一種震驚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