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早為人們關注,離婚是婚姻質量差導致的結果之一,與一直在完整的家庭裏長大的成年人相比,孩提時期經曆過父母離婚者的教育背景較差,收入水平較低。他們對出生家庭更多地持負麵態度,並對離婚更加寬容,或產生不結婚的意識。這些孩子還有更大的可能在婚外生育孩子,此外,性行為提前、有更多的性夥伴或婚前同居以及中斷學業等非傳統行為更多地出現在父母離婚的成年孩子身上。一項對美國孩子的全國抽樣調查中,1147個1965~1970年出生或18~22歲年輕人的追蹤資料證實了父母離婚的影響不是暫時的,即使到了一二十年以後,對孩子仍有消極作用,它表現為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關係不佳、較高概率的行為問題、高中逃學以及有更多的人接受心理方麵的幫助。婚姻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嬰兒的智能發育。母親婚姻質量的高低可以預測嬰兒2個月和6~8個月時的智能和心理運動發展,父親的婚姻質量高低可以預測嬰兒6~8個月時的心理運動發育。婚姻質量越高,嬰兒發育越好。幼兒行為問題與家庭功能也有密切關係,當家庭功能不良時,其發生具有普遍性。國外研究認為父母離異對2~5歲的學前兒童的影響最大。

國內研究也證實,離婚家庭的兒童比和睦家庭中的兒童存在更多的心理衛生問題,男孩子主要表現在行為方麵的異常,如對人冷淡、無動於衷、不願與人交談、易煩躁發怒等。對於小學低年級的男生,父母離婚會使他們無法專心上課,有攻擊性,不願與人接觸,常有被背叛、遺棄之感。女孩則以情感障礙為主,表現為愛哭,過分膽小或焦慮,悶悶不樂,覺得低人一等。年幼者以情緒異常為主,而大齡者在行為、情緒、性格等方麵均可能異常,把對父母離婚的不滿和憤怒常常遷怒於同齡夥伴,易深化為攻擊行為。父母離婚對孩子的認知、情感、社會發展、人格發展和未來婚姻方麵都會產生負麵影響。但另一方麵,確實已無感情的父母離婚也可能使子女有成長的機會,子女會因此而更加獨立自主,奮發圖強,並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常能敏於觀察,善解人意,並積極追求自我成長。

要了解孩子在父母離婚中可能受到的心理衝擊,采取預防措施,保護好孩子平安度過這特殊時期,雙方都必須繼續承擔起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訓練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給孩子父愛和母愛,用愛去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關注自己的父母和對方父母及其他家人因離婚而帶來的心理衝擊,盡力維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給他們多一點愛心和關心。

其實離婚當事人在做好長幼心理關愛努力減少離婚對他們的心理衝擊的同時,也是他們給離婚當事人巨大心理支持的機會,親人是離婚當事人最重要的社會心理支持係統,對改善離婚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離婚後相關問題處理技巧

萬春、黃娟辦過了離婚手續,發現還有很多的事不知道怎麼處理,比如分手後住什麼地方,跟他(她)的家人怎麼相處,想看孩子怎麼辦,親戚、朋友問到相關事宜怎麼回答等等。離婚後的很多相關問題該怎麼處理呢?

離婚後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麵對和妥善安排。關於財產分配兌現的問題,按照相關規定執行;關於子女的撫養監護,在遵照相關規定條文執行的同時,還要強化父親和母親的撫養教育責任的問題,共同努力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心理衝擊,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離婚後其他問題還有:

1.離婚後生活安排問題

每個人對離婚後的生活,除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外,還要實實在在地安排好離婚後的生活。離婚後的生活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慎重安排。

大多數離婚者都會選擇獨立生活,選擇獨立生活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太閑暇,比較忙碌一些會更好,而且每天的安排都要有一個計劃,都比較充實。

假如你是一位實業家、老板,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身於工作;假如你工作並不忙碌,但朋友很多,離婚後則可以經常和朋友在一起,聚會、出遊,一起從事其他活動;假如你工作清閑,朋友少,你可以安排旅遊,尤其是中長程的更好。

總之要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一天下來,覺得很有意思,回味無窮,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無暇去想象,去擔心離婚後的諸多事宜。

(1)回到父母身邊或至親好友身邊住一段時間:從小對父母就很依賴,感情非常好,父母身體也不錯的,回父母身邊住一段時間,淡化一下離婚對自己的影響。“人窮則返本”,在父母身邊,自己就會像孩子一樣,有充分的依靠和安全感。

若父母身邊不好住,或父母與自己相距甚遠或父母有其他原因不適宜與其同住,可選擇與同輩至親好友一起住一段時間,讓自己覺得隨時有一個伴,減少孤獨感。

(2)仍住在原處:因住房困難,或因舍不得離開孩子,也有的夫妻,離婚前敵對如仇,真的離婚了,卻舍不得丟下對方,甚至仍住在一起,一個房間,一張床。也有些夫妻一住就是多少年,反而不吵不鬧,相安無事,相敬如賓,還親如夫妻。孩子都不知道父母已經離婚,原來他們還確有真情,倒是離婚證書起了調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