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前列腺癌與性生活(1 / 1)

1994年,美國有200000例男性確診為前列腺癌,超過了女性乳腺癌,成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這一年前列腺癌造成了38000例死亡,成為美國癌症致死的第2位原因,僅次於肺癌。男性在40歲出頭時,前列腺癌的發生率開始增加,然後持續呈對數級增長,發病率的增長是年齡增長的108~109倍。

近年來,我國的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

長期以來,統計學者做了大量工作,以期尋找前列腺癌的病因或危險因素。在過去幾年中,這些流行病學研究終於有了一些眉目,前列腺癌的危險因素集中在三個主要方麵:家族、飲食和性激素。

對前列腺癌的發病原因雖已進行了大量研究,其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與體內雄激素有關,體內雄激素增多可刺激前列腺癌瘤生長。與此相反,動物實驗中切除兩側睾丸或服用雌激素可使增大而堅硬的前列腺癌逐漸縮小變軟,說明前列腺癌的發生和發展與雄激素有明顯的依賴關係。

雄激素在前列腺腫瘤發生中起作用,已得到動物實驗證據的支持。20世紀70年代,Noble應用給予睾酮的方法也形成了前列腺癌。

因此,目前針對前列腺癌患者治療方法大部分都是通過減少體內雄激素水平來實現的。如,①去勢手術治療,即手術切除雙側睾丸(90%~95%的睾酮由睾丸產生),70%~80%的患者暫時取得效果。

②內分泌治療:除睾丸產生雄激素以外,人類腎上腺甚至前列腺本身也可產生雄激素,采用抗雄激素藥物抑製雄激素產生並在分子水平阻斷雄激素與受體結合,這樣就完全阻斷雄激素與前列腺作用。1996年Wysowski等報道,早期聯合內分泌治療無症狀的前列腺轉移癌可提高生存期20個月。

男性的性功能包括性的興奮(即性欲)、陰莖勃起、性交、性高潮、射精五個環節,這些過程的出現是一極其複雜的反射過程,有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循環係統、感覺器官及健康的精神、心理狀態共同作用,通過健全的性器官來完成的。

前列腺癌患者的性活動高於對照組,青春期開始比較早,初次性經曆較晚。我國12個城市138例前列腺癌和656例對照組相比,結果顯示首次對女性感興趣的年齡越早、性交次數越頻、有手淫習慣者前列腺癌危險性越大。說明性活動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

前列腺癌患者確診後一旦開始治療,雄激素驟減,性欲的發動要借助於睾丸分泌的雄激素———睾酮的作用。雄激素水平低下以及對疾病的憂鬱和精神壓力均會使病人性欲下降,還可影響病人的勃起功能。隨著睾酮與其他性激素減少,即可導致需要更強的刺激來達到勃起,性欲高潮的強烈性、持續的時間和頻率有減弱的趨勢,且勃起也可能不挺直,無法完成性生活。除此之外,下次勃起所需要的時間間隔也會延長。即便是行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也由於手術中可能損傷兩側支配陰莖海綿體勃起的盆腔神經叢而導致陽萎。

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術為常用的治療方法。陽萎是常見的遠期並發症之一。術後陽萎發生率為85%~90%,主要是術中損傷了支配陰莖海綿體的神經血管束(NVB)。如果保留了NVB,63%~76%的患者術後可進行正常性生活。

90%的50歲以下患者隻要保留一側NVB即可保護性功能。而50歲以上患者保留兩側NVB效果比保留一側好,局限於前列腺的腫瘤比侵犯前列腺包膜和精囊者效果好。Quinlan報道保留NVB根治術性功能恢複與年齡和腫瘤分期有關,小於50歲,90%可恢複(26/29),50~59歲為82%(115/141),60~69歲為69%(70/112),70歲以上為22%(2/9),平均為76%(220/291)。病理分期局限性腫瘤為70%,包膜侵犯66%,精囊侵犯50%。淋巴結侵犯為67%的患者性功能可恢複。

術後發生陽萎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兩類:陰莖海綿體內注射血管活性藥物和陰莖假體植入術。

常用的注射藥物是前列腺素E和鹽酸罌粟堿等。

前列腺癌術後尿失禁發病率為5%~8%。

前列腺癌的各種治療方法都可引起陽萎。如果手術時破壞了前列腺被膜,陽萎發生率為28%,沒有破壞被膜,隻有10%陽萎。放射治療引起陽萎可能是25%,治療有可能損傷腰骶神經叢,造成陽萎。

Zinreich等報道,治療前勃起正常的人放療後出現陽萎者占25%~40%,用125I治療引起陽萎者占15%。

有尿路手術史的患者約40%保留性功能,對比無手術史者69%保留了性功能。

前列腺癌的冷凍治療創傷較小,但術後陽萎的發生率為21%~85%,尿失禁為4.3%~6.5%,尿道直腸瘺為0.4%~4%。

多食豆類、穀類、蔬菜和水果可降低前列腺癌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