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3 / 3)

許多壽星是夫妻和睦,白發偕老。

日本曾對離婚的人作過統計,其比有美滿家庭生活的人壽命要短,男性平均短12歲,女性平均短5歲。

有人調查5000名年齡在55歲以上的鰥夫,發現其病死率比同齡的再婚的男子高40%。研究表明,離婚的精神刺激可以降低正常人體免疫功能。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對7000名加利福尼亞居民作了9年的研究後,發現那些孤獨的人由心髒病引起的死亡比有配偶的人多2~3倍。他們還發現,如果夫妻不和,經常爭吵,男性易患高血壓、潰瘍病或冠心病,女性易患食管癌或乳腺癌等疾病。

許多人可能都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相依為命的一對老人,常常一個人病逝了,另一個不久也去世了。

對於喪偶的男性老人來說,這種情況尤為多見。老年期是人生的喪失期,不僅老人逐漸失掉健康,甚至生活了幾十年的配偶也離自己而去。失去配偶導致的心理疾患比生理疾患更為嚴重。現在北京的空巢家庭有60萬戶。

在人生的旅途中,中老年人可能更需要愛情。

夫妻恩愛能保持舒暢的心理狀態,互敬互愛,分憂解愁,共享歡樂,房事和諧,有利於延緩組織器官的衰老,少患疾病,促進健康長壽。

五、曆代名醫長壽要訣

華佗生於東漢末年三國紛爭的時代,他的老家在當時的沛國譙地(今安徽亳州市),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醫學家。他不辭辛苦,巡回醫療於蘇、皖、豫等地,邊行醫,邊采藥,擅長於麻醉和外科。傳說他近百歲時仍麵貌若童顏。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姿態、動作,創造了“五禽戲”的鍛煉方法。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菌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元代醫學家瞿佑,在《居家宜忌?附錄》中談到:“春夏宜早起,秋冬宜宴眠,宴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也。深夜不可醉,不可飽,不可遠行。切記空心茶,飯後煙,黃昏飯。飲食不可過多,不可過速,怒後不可便食,食後不可發怒。發多梳令人明目去風,體多浴令人倦怠。”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傑出的醫藥學家。

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生於世代醫家。李時珍一向反對服食所謂使人長壽“丹藥”,人須食五穀雜糧才能長壽。於1578年,他60歲那年,編著了《本草綱目》,為後人所傳。他堅持采藥鍛煉,經常親自品嚐有毒藥物。1593年,李時珍因病與世長辭,終年76歲。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認為,如能去除五難,則可延年益壽。孫思邈死於公元682年,享年102歲。

元初邱處機贈送成吉思汗養生四字,即“清心寡欲”。

明代醫學家徐春甫在《威信醫統大全?居高霽壽》中說:“有山阜則就山阜,臨漫則起樓台……清下之地不可處,懼其濕也。疏漏之地不可處,懼其風也。久閑之處不可處,慎其土氣之惡也。幽冥之處不可處,慎其陰風雨毒也。”他認為,居住半山腰處者多長壽。

118歲的四川中醫羅明山認為:“心腦宜開不宜鬱,鬱則百病生,開則百病除”。

現代名醫張景嶽說:“人之長度有限而情欲無窮,而得我之常度者,百中果得其幾?殘損有因,惟人自作”。

老中醫幹祖望教授的養生八字訣是“童心、蟻食、猴行、龜欲”,所謂童心,就是無憂無慮、好奇好動,思維活躍;蟻食,指每次吃得不可過飽;猴行,指多動多跳,善於運動;所謂龜欲,指像龜那樣不貪不爭的情欲,安分守己,謹護自身,無欲無求,不與人爭,吃虧在前,享受在後,多讓步,少爭前,使人心靜神怡,有益長壽。

葉德輝著《洞玄子》一書,纂於唐代,文獻本身屬於六朝時期。書中談到:“夫天生萬物,惟人最貴愉之所上,莫過房欲。法象地,規陰矩陽。悟其理者,則養性延齡;慢其真者,則傷神夭壽。”洞玄子曰:“至於玄女之法,傳之萬古,都具陳之梗概,仍未盡其機微。餘每覽其條,思補其闕,練習舊儀,纂此新經。

雖不窮其純粹,抑得其糟粕。其坐臣舒卷之形,偃伏開張之勢,側背前卻之法,出入深淺之規,並會二儀之理,俱合五行之數。其導則保壽命,其違則陷於死亡。既有利於凡人,豈無傳於萬葉?”

在《千金要方》第一節《房中補益》中談到:“或曰:年未六十,當閉精守一,為可爾否?曰:不然。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勞神,神勞則損壽。若念真正無可思者,則大佳期長生也。

然而萬無一有。強抑揚頓挫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注:指夢遺),損一而當百也。”

據現代醫學對百歲老人調查顯示,長壽的共同經驗是,情緒樂觀,生活規律,熱愛勞動,講究衛生。

中老年人幸福有三要素:第一身體要健康;第二要經濟相對富裕,才能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第三社會化程度高,就是中老年人的交往要開闊,不能整天閉門不出。這三要素不同於傳統的“沒病沒災,兒女孝順”,尤其老年人精神需求是老人重新認識自我、注重生活質量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