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壽命,係指人類最大限度的生命年限。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的預期生命年限是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例如,貓的生長發育期是1.5年,可活8~10年;狗的生長發育期為2年,可活10~15年;馬的生長發育期是4年,可活10~30年……人類的生長發育期為20~25年,所以人類預期壽命為100~175歲。
海弗利克提出,可以按細胞分裂代數計算,人類細胞分裂代數約50次,平均每分裂一次需2.4年,按此計算,人預期壽命為120歲。有人認為,哺乳類動物的壽命應是性成熟的8~10倍,人類的性成熟為14~15歲,所以,人類的預期壽命是120~150歲。
上述科學家們的論斷與各國最長壽命普查結果十分接近。如前蘇聯報道,最高壽命為93~103歲,瑞士為115~120歲,前東德為110~113歲,法國為110~120歲。據我國河北、浙江、廣東等省調查,最高壽命分別為118歲、104歲、113歲。當然,以上報道均為1~3名少數壽星而已。
1953年我國人口普查有百歲老人3384名。20世紀80年代我國百歲老人已增至3765名,其中女性1657名。根據1982年我國人口普查,在10億人口中,有1人年齡在130歲以上。我國鍾祥縣,百歲以上老人多達46名。由此可見,百歲並非可望而不可及。按目前科學家推論,人類預期壽命應為120~140歲,這是每個人都可享有的“天年”。正是“人間百歲慶有餘,天賜期頤生無極”,長沙市老年醫學研究所朱南明等,對本市100例99歲以上老人進行了10年縱向研究。有11例進入100歲,最高壽命102歲。
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報道,人類的壽命可達140歲以上。
三、影響人類長壽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基因)
據統計,世界各地長壽老人其家族長壽率21%~71%。我國沈陽為58%,廣西巴馬為60%,長沙為62%,廣州為65%。據曆史記載,日本有個長壽老人叫萬部,當他194歲時,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卡爾曼與山德調查了687名男性和907名女性年齡超過60歲的孿生子,發現孿生子在60~75歲死亡時壽命的差距為:同卵雙生,男性48個月,女性24個月;異卵雙生,男性近9年,女性近7年。
我國長沙的長壽老人中42%為頭胎生,21%為二胎生。其父母幸免無近親結婚。以上事實說明,遺傳與壽命有一定關係。
(二)環境因素及地理、土壤氣候
工業發達國家,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體每日所需要的空氣量約為13.6千克,空氣中含有大量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氯氣等有毒氣體和粉塵。據德國科學家報道,現代水中有20萬種以上有害人體的物質的汙染,如洗衣粉、洗潔劑、農藥、化肥、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動禽類生長素、基因食品等都對人體有害,所以人們在尋找“無汙染的綠色食品”。
調查中發現,百歲老人往往集中在山區和農村,山區的氣溫、氣濕、氣壓均較低,空氣新鮮,日照充分,高山中負氧離子充分,都具備了延年益壽的環境條件。
(三)生活方式
美國衛生學家曾對7000名45歲以上中老年人隨訪五年半時間調查,內容包括:
(1)每晚睡眠7~8小時;
(2)一日三餐,不吃零食;
(3)每天吃早餐;
(4)控製體重,保持正常體態;
(5)適量運動,每周有2~3次鍛煉活動;
(6)不吸煙;
(7)飲酒適量。
調查結果表明,經常做到其中6項或7項的人,隻比做3項或不到3項的人平均壽命長11年。
(四)情緒因素
人的情緒,傳統醫學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其變化,若太強烈或長久持續時,就會生病,因為中醫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膽。
(五)樂觀
對中老年人來說,保持良好的心態比肉體上的健康更能延年益壽,尤其是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也往往會不適應,心理失去平衡,常常有寂寞孤獨、空虛失落的感覺。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會自我調節,則會對健康產生損害。
(六)婚姻
已婚男子比未婚男子要活得長,因為他們的生活更有規律,得到的愛護更多,從而也就更能緩解受到的壓力。
(七)生育
有研究表明,三四十歲才懷孕生育的婦女比未孕的婦女要活得長。
(八)睡眠
研究發現,平均每天睡7個小時的人,病死率最低,但是睡眠過度可能比缺覺的危害還大,所以隻睡4小時比呼呼大睡9小時還要健康。
(九)疾病
中老年人患病主要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嚴重影響人的壽命。
如何爭取活到“天年”呢?
(1)生活要有規律,動靜結合;
(2)性格開朗,知足常樂,避免抑鬱哀傷;
(3)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酒;
(4)保持一定的體力活動;
(5)定期體格檢查。
四、夫妻恩愛與健康
美國衛生部的一項調查證實,已婚者比獨身者長壽。在25~35歲的已婚男子中,病死率為0.15%,獨身者為0.35%,35~44歲已婚男子病死率為0.31%,獨身者為0.83%。在婦女中,各年齡組的獨身者病死率為已婚者或曾婚者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