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我的愛漫過你的網(1 / 3)

年輕如他的名字一樣的IT風雲人物張朝陽說,“互聯網開始時像是一個故事,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事實。”人類正在以互聯網的名義重新分配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包括注意力、財富、權力、話語權、影響力等等,也正以互聯網的名義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讓“我的愛漫過你的網”,也許網絡的迷人之處,就在於你能夠在網上任意演繹任何愛情故事。

“我的愛漫過你的網”,是一部網絡小說的名字。

在2000年之初舉辦的聲勢浩大的京城書展中,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為《中國網絡原創作品精選》的叢書,十分引人注目。《我的愛漫過你的網》,即是這套叢書中的小說卷,收入其中的小說,基本是以網絡愛情為題材,表現了迥異於網下傳統愛情的全新的人類情感方式。

現在看來,“我的愛漫過你的網”,這不僅是一部小說,還是一個寓言,一種象征,我以為,以它作為本章的標題,最能概括網上愛情的本質。

其實比《我的愛漫過你的網》更早表達網上之戀的,是台灣網上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它一經出籠即以“網絡速度”在網上被人們反複轉載,使作者的知名度就像熱浪一樣迅速地在網上“延燒”開來。“延燒”是網上的辭彙,我們網下的人有點生疏。幾乎所有華語世界的網蟲們,都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痞子蔡。它後來演變成一種網絡小說的模式,所以網絡文學大都是以網上愛情為基本情節。作者的電子郵箱,每天都收到網友們雪片?一般飛來的信件,痞子蔡也和他虛擬的淒美女孩“輕舞飛揚”一起,雙雙成為網上最發燒的網絡情人。

據說大陸數不清的女孩在閱讀痞子蔡的網上愛情時,都忍不住地泣不成聲。不知道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有什麼動人心弦的情節。在一次旅途中,我從一位同行的小青年手中拿過這部愛情寶典,翻看之後,發現它並不像小青年們所說的那樣激動人心,或是令人感動。更主要的是,它不像是一篇小說,一篇我所習慣閱讀的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開頭的:

我跟她是在網絡上認識的。怎麼開始的?我也記不清楚了,好像是因為我的一個PLAN吧:“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能買一棟房子。我有一千萬嗎?我沒有。所以我仍然沒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我有翅膀嗎?沒有,所以我也沒辦法飛。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太平洋的水整個倒得出嗎?不行。所以我並不愛你。”

這就是開頭,以我網下作家的眼光,實在看不出精彩之處。我們再來看結尾。在故事的結尾處,那個死了的“輕舞飛揚”留下了這麼幾句話:

“如果我還有一天壽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我還有一天的命嗎?沒有。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從天堂飛下來看你。我有翅膀嗎?沒有。所以,很遺憾。我從此無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個浴缸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嗎?可以。所以,是的,我愛你。”

很多女孩就是讀了這個結尾悲痛欲絕,這讓我十分困惑。

但是現在我已經想通了,我讀了許多網上小說,看了許多網戀故事,懂得了網上文學和網戀故事就是這樣遠離生活,遠離真實,輕舞飛揚(兩年以前,痞子蔡創造這個人物的時候,意識到她將代表網戀本身嗎?),虛無漂渺。網絡將人的生活空間拉近了,比如與你對話的人可能在紐約,也可能在東京;網絡卻又將人的情感空間推遠了,因為網絡上的一切都是隱含在屏幕背後的,他的身份、年齡、職業、甚至性別,都是隱蔽的,是真是假,你都不知道。

正如年輕的中國IT業風雲人物張朝陽所說的那樣,互聯網在一開始的時候像是一個故事,而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事實。網絡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今天,人類正以網絡的名義重新分配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注意力、財富、權力、話語權、影響力等等,也正以網絡的名義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在今天,網絡不僅是一種溝通工具,更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而網絡最本質的特點之一,是沒有磨擦。

是的,沒有磨擦,網上之戀是輕舞飛揚,它不需要深刻。而且我們整個社會現在都不需要深刻。深刻屬於羅蜜歐與朱麗葉,屬於梁山泊與祝英台,深刻是一種古典主義的情感,人類一個不小心,就將它遺失在古代了。

讓我們來看一看流行在BBS(網絡公告板)上的愛情。

一日,小生到湖北宜昌看望幾個久別的朋友,沒想到在車上見到一個麵容憔悴、滿臉憂愁的女孩。小生頓感好奇,便試圖問個究竟,於是上前挨她坐下。不一會兒,小生便以“小姐家住何方”,“芳齡幾許”打開了話題。沒想到這小女子死活不回答。原來這女孩幾個月前愛上了一個男孩子,偏偏這BOY是個社會上的“混混”級人物,玩得不著家。女孩說:“不管他怎麼樣,我一樣愛他(哇!太讓人感動了,沒想到當今之世,還有這樣癡情的女子。唉!我怎麼就沒碰上呢)。”女孩又說道:“他前幾天心情不好,把我狠狠罵了一頓,我給他做吃的,卻被他打翻在地,還說以後再也不用看見我。”說著說著,女孩的眼圈又紅了:“我也是到宜昌去找我的幾個好朋友的,我想清靜幾天,我想過幾天他心情好了,我再回去,免得他看到我不高興——”

我沒說話,但不是心中無話。

女孩走了。

我望著她的背影,禁不住喃喃而語:

“女孩,你這樣癡情到底累不累呀——”

你讀了上麵這一段,可千萬別失望啊,這就是網絡文學。這也不知是什麼人“貼”上去的,反正網上都是亂貼。現在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觀點。

A、累,一定累,可愛一個人的心,讓她感覺不到累。好傻的女孩,愛一個人,好累。(說得什麼呀!)

B、好白菜都讓豬吃了!(這是個來搗亂的。)

C、奇怪!那個女孩喜歡的怎麼不是你?

D、真有這樣的女孩嗎?我不相信!

E、這樣的女孩子真累。真沒勁!

看懂了吧?他們嫌累,所以不玩什麼癡情的愛。

以遊戲的姿態,迎接網上愛情的到來。

不可否認,在這個網絡無所不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紅男綠女期待在網上邂逅一段浪漫情緣。前不久,《新安晚報》記者對合肥市長江路、宿鬆路、琥珀山莊、中國科大等五處網吧(網絡中心)的40名網友進行了調查、采訪,他們的年齡均在19-36歲之間。這40名網友中,有90%的人在上網時希望能遭遇一段浪漫的“網上之戀”,57%的人結交過異性網友,15%的人擁有或曾經擁有網上戀人。對於期待發生“網上之戀”的人來說,網絡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能夠隨意進入演繹任何現代愛情故事的聊天室。

籍貫湖南的江先生是合肥西市區一家私營企業的老板,已有兩年的“網齡”。32歲的他一年前還是孑然一身。他在現實生活中曾結識過好幾位姑娘,都沒能戀愛成功。他把找尋“另一半”的希望寄托在網絡上,終於有一天,與一位活潑的湘妹子在網絡上墜入情網。目前,癡情的江先生正打算把事業轉移到長沙。

但是,盡管網上戀愛神秘而浪漫,卻並不意味著它就能夠通向幸福的婚姻。像合肥江先生這樣修成正果的幸運網民並不多。調查表明,隻有32%的人有過同異性網友見麵的經曆,而見麵後保持聯係的不足一半,繼續維持網絡戀人關係的則更少。調查同時表明48%的網戀中人隻願意與網友保持柏拉圖式的戀愛,這部分人中,有的是為了保留神秘感和想象的空間,唯恐見麵失望;更大一部分人卻是因為已經有了家庭。

據《大眾日報》的一條消息,湖南邵陽一位23歲的女郎酷愛上網,同時又酷愛文學。前年8月,她在網上遇上一個自稱“董永”的詩友,兩人由網上侃詩到網上言情,成為網絡戀人。“董永”自稱是古城荊州的“小詩人”,對女孩時有情詩相贈,女孩遂以“七妹”自稱,與“董郎”在網上你來我往,情意綿綿。

去年5月,網戀半年之久的“七妹”提出與“董郎”見麵,被對方以各種借口拒絕。今年元月,“七妹”又再次要求約會,仍被拒絕。到了3月間,“七妹”實在難忍相思之苦,徑自來到湖北荊州,下車後才打電話通知“董郎”,想給他一個“異外的驚喜”。誰知在約定的東門九龍橋頭等了很久很久,才見一個年過50,兩鬢斑白的男人愁眉苦臉地前來相認。原來他就是“董永”,外孫也已經2歲多了,也不是什麼詩人,他平常在網上留給女孩的詩,都是從各類報刊上抄襲而來。

董永和七仙女的美麗愛情,瞬間在網下破滅。

比這更奇的是山東萊州市的一對網友,在網上由談情說愛發展到秘密約會,見麵後卻發現對方竟是自己生活中的戀人,於是一場相互指摘和辱罵也就在所難免。最早是男方張某在網吧迷上了聊天室,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名叫“珠兒”的女孩。漸漸“珠兒”成了他唯一的聊天對象,兩人在網上可謂心心相印,無話不談。他經常向對方訴說自己“感情的孤寂”,而“美麗溫柔”的“珠兒”也不時暗示他,自己至今孤身一人,很希望有一個像對方這樣的男友來安慰、陪伴自己。一個時期的網上戀愛之後,二人約定某日傍晚在海王廟附近的海灘上見麵。當晚燒霞漫天時候,張某準時到達海灘。但當“珠兒”姍姍而來時,他們同時傻了眼:原來網上美麗的珠兒小姐,就是張某生活中的對象王某,兩人已談了兩年多的戀愛。短暫的尷尬之後,便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後是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