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桂林恭城文廟:中國南方的文化靈魂(1 / 2)

桂林恭城文廟:中國南方的文化靈魂

新城事/新天地

作者:劉桂陽

作者簡介:劉桂陽,作家,中國注冊策劃師,資深記者;曾出版詩集《愛之歌》、《叛逆者萬歲》、《回憶初戀》,發表過200多萬字的新聞和文學作品,與中央電視台合作的多部專題片獲國家和國際獎;曾任《南方文學》編輯、中國旅遊報社廣西記者站站長、中國新聞社記者,現任央視網廣西旅遊頻道總監。

全世界幾十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1988年在法國巴黎共同呼籲: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中國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孔子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名人之首,他的不朽著作《論語》,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他“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主張,成為幾千年來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最高追求。

說來也好笑,我第一次跟這位孔聖人的“親密”接觸,竟是在大批特批他的年代:1974年。剛剛步入文學領地的我,參加桂林一個文學創作會議,會議就在恭城文廟裏召開。那是一個夏天,那天太陽懶洋洋地照在地上,蟬在恭城文廟的樹上肆無忌憚地瘋叫著,我一個人在恭城文廟裏踱著步,18歲的我,這時還渾然不知這位孔聖人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冥冥中一種對這位老人的敬畏感,在我心頭還是油然而生。望著他的塑像,我會心一笑:哦,也許這就是一種人格魅力,讓你敬畏、讓你深思、讓你折服,讓你永遠也走不出他的思想給你劃定的那個數學單位圓。

也許是修煉不夠,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曾多次來到這裏祭拜這位聖人,但再也找不到當年那種感覺。

前不久,我隨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攝製組再次來到這裏拍攝。在拍攝間隙,我漫無目的地在恭城文廟裏走著,任思緒在這個大思想家塑像的周圍蔓延。在孔子塑像的一側,一疊小學生的作業本吸引了我。我翻開一本本作業本,上麵都寫著稚嫩和虔誠的話語,請孔聖人為自己批注作業。這些話語,像一道閃電,激活了我封塵多年的記憶:我要找的感覺,不正是這些嗎?

據了解,在北大和清華的瑤族學生當中,80%來自恭城這個隻有29萬人口、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最多的一年,恭城縣竟有六人考上北大和清華。縣裏的一位朋友很自豪地告訴我,自從恭城修建了孔廟,文曲星就下凡到恭城了;桂林起碼有半數以上的富豪,把自己的子女,放到恭城中學來就讀。

從建築風格來看,恭城文廟是嚴格按照孔子思想的精髓:序、正、和,來設計和建造的。

恭城文廟是典型的按“序”建造的建築,在有數千年輝煌文明史的中國,類似的建築不勝枚舉。建築學中有句名言:建築反映的是思想。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思想發展史,無一不是反映出這種“順序漸進”、“持序而為”、“禮教秩序”、“井然有序”的入世哲學。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成了這種“序”最好的思想注腳。這是一種沉澱了的思想和升華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