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恭城文廟建築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這裏,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堂一殿,一碑一刻,一橋一路,甚至在彌漫的香火中,都體現了孔子的正心、正名、正位、正物、正統的文化理念。盡管在現代美學中,反對稱、非平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時髦,盡管在恭城文廟這樣的“正”文化氛圍裏,讓人覺得有些許壓抑,抑或覺得有些許呆板和陳舊。但你不得不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裏,折服孔聖人深邃、睿智的文化思想——幾千年來,我們不正是在這樣的“正”思想指導下走過來的嗎?
其實,恭城文廟所表現出來的“和”,才是孔子思想最深遠、最有代表性,也是在世界上最獲得認同的思想。有人說,中國哲學實際上就是“和”哲學。“和”就是適中,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不過不及。為人處世講究的是,和為貴,親和力,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和氣生財,政治上希望的是政通人和,自然界祈求的是風和日麗,和風細雨。“和”在哲學上便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一種對立統一,綜合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和”反映出來的是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和”反映到美學上則是追求和諧、協調、敦厚、溫良的中庸之道。恭城文廟中“和”的表現在於形象、比例、尺度、質感、細節、裝飾都相互協調,相互襯托,相互比照,漸變多於突變,過度多於突兀,聯係多於對立。這反映出瑤族同胞吸收中原文化的親和力。
最近讀過一本書《中國能贏——中國的製度模式何以優於西方》,書中的觀點,讓人擊掌叫絕:中國雖然重新成為世界性大國,但不容否認,也是當今大國中情況最為複雜、內部矛盾最多、製度建設最為欠缺的大國。這都是中國進一步崛起的挑戰和目標。不過當西方創造的鼓勵物質享受的現代化模式,無法解決其帶來的眾多嚴重問題時,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中庸”、“和諧”等理念都有可能成為新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孔子思想的魅力所在。
再次告別恭城文廟,再次漸行漸遠中回望它金碧輝煌的身影,咀嚼著一句話,就如到法國不知道埃菲爾鐵塔,到意大利不知道威尼斯水城,到荷蘭不知道美人魚雕像,到北京不知道長城,到上海不知道東方明珠:如果你到中國南方、到桂林而不知道恭城文廟,不走進那座神聖的文化殿堂,去觸摸那曆久彌新的文化靈魂,那你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就起碼少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