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賞罷唐壺賞宋壺。宋代是中國製瓷業繁榮發展的時代,名窯輩出,汝、官、哥、鈞、定是當時享譽天下的五大名窯。此外河北磁州窯、陝西耀州窯、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和吉州窯、福建建窯則是當時民窯中的佼佼者。朱先生早年對宋瓷格外喜愛,故收藏了不少宋壺,他特意選擇了兩件他的宋壺精品與我共賞。一件是北宋定窯的黑釉執壺,此壺造型典雅別致,小巧精美,圓口折肩,瓜楞圓腹,腹上置一龍首含流,壺柄從頸部彎曲至腹部,又似龍身。外施黑釉,黑如漆,亮如鏡,令人愛不釋手。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製瓷精良,曾被選為宮廷貢瓷。定窯以燒白瓷為主,也少量燒製黑瓷,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說:“有黑定色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宋代黑定稀少名貴,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主人說此壺造型仍承唐代金銀器之遺風,造型、釉色、工藝都堪稱一流,頗有皇家氣質,尤為珍貴。
另一件是江西景德鎮窯燒製的青白釉獅形壺,此壺亦少見,壺身如圓球,頂部堆塑一隻側首臥伏的獅,用獅的尾部做成壺柄,壺流為龍形長流,壺口開在獅首之後。壺身印有兩組折枝牡丹紋,底部刻蓮瓣紋。釉色青白,溫潤。青白釉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個品種,人稱假玉器,將“君子以玉比德”的傳統融入到瓷器,打破了長期以來青瓷一統的局麵,深受人們的喜愛。見到此壺不得不敬佩宋代製瓷工匠的創新精神, 如古壺那獅子滾繡球般的吉祥喜慶氣息撲麵而來。
“看了這些壺你感受到什麼?”主人這一問真讓我有些茫然。主人告訴我:“唐壺流短,宋壺流長,這是古代壺具演變斷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主人這一點撥讓我又長了知識。說壺賞壺,主人如數家珍。主人從櫃子裏取出了一把青花執壺,此壺不大,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腹部置曲流,用雲板與壺身連接,對應一側置曲柄。壺上紋飾滿布,主紋為鳳穿牡丹紋,紋飾美麗生動,青花深沉藍豔。“這是一件元青花壺。”主人一說讓我格外驚喜,我知道元青花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名瓷,青花成熟於元代,它開啟了釉下彩瓷新的曆史篇章,元青花傳世品甚少,故倍受珍愛,前些年在英國一件元青花人物紋大罐拍出了兩個多億人民幣,沒想到在瓷緣堂零距離接觸到了元青花。真是可遇不可求﹗此壺雖小,卻小中見大,不知蕰藏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亊。
介紹了這把元青花壺,主人接著給介紹明清壺。主人拿來一把青翠如玉的青釉執壺與我共賞,此壺光素無紋,優美的壺身線條,簡約中透出不俗的莊重和典雅。經主人介紹,我才知道這是一件明代早期浙江龍泉窯燒製的官瓷,龍泉窯在南宋以燒製青瓷聞名,以釉色取勝,將我國青瓷的水平推到了曆史的巔峰。朱元璋建立明皇朝後,為滿足朝廷的需要在龍泉窯設置了官窯,燒製了大量的青瓷,其工藝水平直逼南宋。這件青瓷執壺,可謂當時的一件精品,讓我感受到了龍泉青瓷的迷人魅力。另一件是清代康熙時期的青花山水人物紋瓷壺,剛勁挺拔的壺身,清新雅麗,層次豐富的青花山水人物紋,就像一幅水墨畫,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壺小天地大,壺中有乾坤。在瓷緣堂賞壺是美的享受,又像是品讀一部古瓷史書,在這裏,古老的陶瓷文化放射出絢麗的光彩。收藏文化,收藏曆史,在這裏我看到了瓷緣堂主人對傳統文化的那份炙熱的情懷,那股執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