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壺風韻別有情
新文學/新境界
作者:古風
朱光來,廣西師範大學旅遊研究所研究員、桂林市朱子學學會副會長、桂林市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廣西柳州市收藏家協會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從事古陶瓷研究與收藏二十年,古陶瓷和古瓷片藏品頗豐,曾創辦廣西首家對社會開放的個人古陶瓷博物館,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張浦生等先後光臨參觀,並給予好評。2000年出席了上海首屆收藏文化國際學術討會,撰寫的《淺議民間收藏的特性及作用》受到大會及收藏界的好評。已在《中國收藏》、《收藏界》、《收藏拍賣導報》、《文物報》、《收藏快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了50多篇古陶瓷鑒賞文章和評論。
壺,作為盛裝液體的容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我國壺具曆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壺,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壺,東漢時期的瓷壺,壺具伴隨著中國古老的曆史一路走來。自東漢以後瓷壺大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成為壺具的主流。早期瓷壺受青銅器的影響多為盤口壺,後來逐漸演變有了壺流、壺柄,使用起來更方便。壺的造型日趨多樣化,壺的裝飾也從簡單到運用劃花、刻花,印花、貼塑發展到釉下、釉上彩繪裝飾,將實用與觀賞結合。我國古代製瓷工匠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製作了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壺具,如一道絢麗的彩虹呈現在中華文明的曆史時空中,形成了一道中國壺文化亮麗的風景線。
新春伊始,我懷著探古賞壺之情,登門拜訪了瓷緣堂主人朱光來先生。久聞朱先生是一位兼備文化型和研究型的古陶瓷鑒藏家,已有近三十年的收藏經曆,古代壺具是他研究收藏的其中一個專題,他已收藏有近百件古瓷壺,且其中不乏精品。他得知我的來意後,熱情地把我領進了他的瓷緣堂,隻見那古雅的博古架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古瓷壺,有青瓷、青白瓷、青花瓷和粉彩瓷,壺的造型也各具特色。他告訴我,他收藏的壺具有晉、唐、宋、元、明、清和民國等不同曆史時期的,已基本形成係列,研究古壺、欣賞古壺已成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觀賞後我們便坐下賞壺。主人把他一件晉代青瓷壺拿了出來,此壺與我想象的壺大不相同,盤口,壺身渾圓碩大,一隻鷹首堆塑在肩部,雙目圓睜,尖喙下勾,頸部用細線紋裝飾成羽毛,壺身兩側堆貼翅膀,鷹首下部堆貼兩隻鷹爪,對應一側堆貼鷹尾。肩部還置有雙係,壺型就象一隻蹲著的鷹。青釉泛黃溫潤。主人說,青瓷是中國的母瓷,在晉代瓷壺還沒有壺流和壺柄,這看似壺流的鷹首僅為裝飾,當時除鷹形壺外還有雞首壺、羊首壺等,充滿了農耕時代的氣息,表達了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一件晉壺讓我穿越了曆史的時空,晉代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仿佛在眼前,讓我對古人的想象力充滿了敬意。
主人又拿了一提梁壺與我共賞。這壺也很有特色,豐滿的壺身有六道楞,八棱形短流置於肩部,一條龍形的提梁龍首緊貼壺流,龍身跨過壺口,龍尾至腹部,前肢折立,後肢貼伏。壺用褐綠彩點染,青黃的釉麵留下斑剝的歲月痕跡。這是哪個年代的壺?主人告知此壺為唐代長沙窯生產的瓷壺,長沙窯是唐代著名的窯廠,壺具是長沙窯的一個主要品種,好用詩文、花鳥紋和褐綠彩裝飾壺具,並大量銷往海外,桂林漓江也是長沙窯出海通道之一。聽主人一番介紹後,我對此壺有了更濃厚的興趣,細賞此壺確有唐代豐滿之美,那龍生猛剛勁,大有出水騰雲之氣勢,那極具流動感的褐綠彩自然率意,增加了色彩變化之美。此壺曆經千年風雨蒼桑完好而存,實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