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視野
作者:於婧
摘 要:何為低碳經濟即低排放、低汙染、低能耗。對於當前我國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方式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我國煤是主要的能源,同時工業化進程也相對落後、低碳技術還沒有足夠的成熟等等使中國目前呈現出高碳經濟的特征,並且還將持續一定時期。因此,為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相應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技術;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在約束條件、國際關係以及產出目標等等方麵有一係列的差別。在我國可以說低碳經濟與節能減排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致的,經濟和法律等相關手段的應用能夠促進低碳技術的發展,使得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清潔能源也得到一定比例的提升、同時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發展,因此必須積極發展低碳緊急,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的特點及其影響
從生態安全出發,未來應對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活動中相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減少,使得這種以這些為新目標的新的經濟活動以及發展模式應運而生。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隻是一味的圍繞一定的經濟目標進行一係列的相關活動和安排,這與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以全球公共利益為基礎來進行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低碳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碳排放的限額就是它的關鍵約束條件。也因為這樣的條件派生出了許多諸如碳減排、碳交易這類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國際協議的框架之下來進行實施。這對於全球來說都是具有很大積極意義的經濟模式。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氣候已經備受人們關注,在氣候問題上它不單單是一個單一的問題更上升到了人類道德以及國家形式的層次之上,對於氣候變化問題全球各國都必須采取積極態度進行應對否則將麵臨道德譴責。國際談判爭端的實質是各國都要在國際氣候談判的博弈中爭取本國的最大利益。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則是單純的考慮經濟的投入與產出等相關問題,同時各國也有各自不同的經濟約束發展的條件。比如資本以及技術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約束條件,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則是勞動人口。
第二,對於低碳經濟並非是簡單的由減碳而派生出來的一係列的經濟相關活動,而是對於生活及生產方式的改變來實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的目的。這種新型的經濟已經將原有的發展軌道進行了改變,而且它也許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低碳經濟對其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本身其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人均收入較高同時也有關於二氧化碳的減排的關鍵技術,在相關技術人才也較為充足,此時的人們的需求層次也到達了關注環境等一係列問題的程度。對於發達國家來說降低二氧化碳減排問題時是有本身的優勢的,國家已經進入以技術以及服務引導的階段,當然發達國家也有責任來降低減排問題,這是由於現今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由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排放的。但對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目前的經濟發展還處於解決人民溫飽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階段。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經濟投入,這樣一來就會加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所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是在保障自身國家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來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