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進而搶占製造業的中低端的腳步同樣令我們不可小覷。根據波士頓谘詢公司的報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高於亞洲其它七個國家,其中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印度尼西亞比中國低40%,而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國僅是中國的1/5。受此影響,不少外資企業已經降低了在華投資比重,甚至開始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原有的本土配套企業專用性投資可能會遭受沉沒性損失,並在相當程度上引發“產業空洞化”危機。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國際產業分工中遭受著愈來愈沉重擠壓的同時,中國製造業遭遇到的貿易摩擦壓力也空前增加。資料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在外圍經濟體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創下曆史記錄高點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對華貿易摩擦案件數也急劇上升,如果再加上在高端領域可能遭遇到的阻擊,未來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化之路將顯得異常艱辛。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目前依舊處於初級階段,其中一百家跨國公司去年的平均跨國指數僅為12.93%,不僅遠遠低於同期世界一百大跨國公司26.25%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發展中國家一百大跨國公司38.95%的水平。
踩大轉型升級“油門”
鑒往知來,中國製造業再也不能僅在中低端領域摸爬滾打,再也不能隻倚靠廉價資源優勢勉強求存,再也不能在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路徑上踟躕彷徨,而必須通過創新驅動,利用全要素尤其是技術要素主動謀求有效的轉型與升級。隻有轉型與升級,才能成功規避資源約束瓶頸;隻有轉型升級,才能培植新的競爭優勢;也隻有轉型升級,才能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能夠主導國際產業分工的高端製造業企業。
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規劃,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融合是驅動製造業轉型與升級並鍛造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關鍵突破口。為此,一方麵,要加快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增材製造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重點推動製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推進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另一方麵,製造業骨幹企業應加強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的緊密協同,促進生產、質量控製和運營管理係統全麵互聯,推行眾包設計研發和網絡化製造等新模式。另外,要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構建網絡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台,麵向細分行業提供雲製造服務,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集聚與對接,加快全社會多元化製造資源的有效協同,提高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從而全麵驅動“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
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商業模式創新應當提到中國製造業應有的認知高度。美國蘋果公司富可敵國甚至超過了微軟、戴爾、穀歌、惠普、Facebook五家科技巨頭市值的總和,其成功的歸因既不在於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不在於其產品本身,更不在於控製了產業中最核心和利潤率最高的環節,而是在於它開創了“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新型商業模式。由於全球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轉向產業鏈競爭,而“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商業模式讓蘋果取得了產業鏈方麵的絕對優勢,從而確立了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世界的王者地位。具體到中國製造業,商業模式創新空間十分廣闊,如企業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領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再製造以及各種基於製造的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等。
通過創建新型工業化基地和園區是構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載體的重要舉措。為此,政府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對先行製造業集聚區進行改造提升,以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係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在此基礎上,推動工業企業和大項目向集聚區集聚,引導各種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基地集聚,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決策層應當協力促進工業園區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研究機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製造企業等不同參與主體的作用,同時對產業聚集區重大科技領域如柔性製造、極端製造以及微電機係統中的先進技術研究給予強大的資金支持,以促進企業創新。
轉型升級的結果是高端產業的湧現與壯大,但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對高端產業的保護和強有力的政策傾斜是其順利成長的關鍵。經過最近十年的技術攻關與產業化推廣,中國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鐵、核電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並且在經過國內較為成熟的產業化運營之後,配合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凝聚高技術、產業化配套及運營管理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名片。目前中國不僅能夠滿足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基建領域以及重要裝備製造業領域的技術需求和產業配套服務,而且已經具備了向發達國家輸出高鐵等中國製造業代表作的綜合性競爭能力。但是,這些高端製造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到競爭性和非競爭性的阻擊,中國政府需要拿出足夠的政治智慧、外交手腕以及外貿政策予以全力護航、清障與開路。另外,在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積極整合國內標準化資源,優先啟動急需領域標準化製訂工作,努力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依托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通道將中國標準輸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