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強國:中國靠什麼托起?
熱點問題
作者:劉向陽
“從2015年至2025年,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從2025年至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製造業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前列。”透過《中國製造2025》所打開的時間窗口,人們不僅強烈感觸到了本土製造業的精彩脈動,也鮮明捕捉到了中國製造業的宏大願景。10年時間如白駒過隙,30年光陰似彈指揮間,接下來中國製造業不僅要在轉型與升級中克己之短,更應在搶占戰略製高點上揚己之長,唯如此,一個強大的製造大國才能臨風而立,一個巍峨的製造強國方可修煉而成。
大而不強的尷尬
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有7個大類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論產值,去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2.08萬億美元,囊括了全球製造業1/5的比例;論出口,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相應地,中國也在全球第一大製造業大國的位置呆了5年而無人能越……,瀏覽以上鮮紅的成績單,中國製造業總能讓人產生按捺不住的自豪與興奮,但回歸理性的思考卻又在提醒我們:情勢沒這麼簡單和樂觀。
做成一個終端價格為10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國企業隻能拿到1美元;國際市場上一部售價數百美元的蘋果手機,中國廠家也隻有幾美元的進賬;上萬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諸如此類的商業信息盡管讓我們的耳朵生繭,但的確照進了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分工體係中處於中低端的真實圖景:中國扮演原材料采購與加工、零部件製造的角色,跨國公司控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以及產成品的銷售和技術研發。結果當然非常殘酷:利潤幾乎全部流進跨國公司的腰包,中國企業得到了隻是相當於零頭的人工費用。更加重要的是,由於采取貼牌(OEM)方式,標著“Made in china”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都是以跨國公司的產品品名銷售,因此,盡管我國具有34.3萬家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而且雄踞全球第一,但在“世界品牌500強”的榜單中,屬於中國的品牌隻有29個,入選“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的中國本土品牌也僅有可憐的12個。
技術的羸弱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大心結。資料顯示,目前我國95%的高檔數控係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與此同時,盡管2014年我國GDP高達10萬億美元,但來自有競爭力的高科技行業的產值不到1/6,而且其中絕大部分又是由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所創造。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和日本的4%、德國的5. 5%。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可與GE、西門子、豐田等世界頂級企業抗衡的中國企業。殘酷的事實再一次降落到我們麵前:2015世界500強中,中國大企業的收入利潤率隻有5.33%,遠遠落後於美國的7.62%;如果去掉入圍的銀行,差距則更之大。
另外,雖然中國都頂著全球出口第一的光環,但對於一個自我技術與自主品牌缺失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如此光環所彰顯出的戰略價值又能有多大?拿美中貿易結構來說,表麵看來,中國是最大受益方,實際是不折不扣的打工者。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隻有2%-3%,即便是大宗機電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而且多為美國在華企業所生產。明眼人都知道,蘋果、波音和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才是最大獲利者。因此,所謂中美關係的貿易失衡盡管可以簡單地從數字上分析,但更應站在價值獲益的角度來解剖。基於後者的分析,中國對美出口品由於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產品領域,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嚴重依賴國外的技術創新,因而盈利水平受到嚴重的抑製與擠壓;與此相反,在華美國跨國公司通過產品鏈條內的垂直分工,在中國投資生產低附加值零件和整機裝配,同時進口凝聚技術精華的高附加值部件,並拿走了大部分利潤。所以,表麵上看,中國對美出口每年都在增長,但實際分工地位卻不升反降。
場外力量的倒逼
國際經驗表明,任何一國的要素資源不可能總是處於無限供給狀態,資源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價格上升最終可能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大瓶頸與約束。分析發現,除了麵臨著能源、原材料、物流、土地和投融資成本上升的重負之外,由於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製造業承受的“劉易斯拐點”壓力尤其顯著。資料統計,過去10年,我國製造業的人工成本上升了2.7%倍;而倫敦朗伯德街研究公司一項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已較金融危機前增加約半。原有作用於中國製造業身上的成本比較優勢正日漸式微。
作為一種與日俱增的客觀存在,中國製造業還麵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嚴峻挑戰。金融危機之後,不僅美國提出了“回歸製造業”的戰略,歐盟也將工業占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的20%,同時日本也出台了重振製造業的強力政策,並不斷通過巨量頻繁的外彙市場幹預,以對本國製造業出口形成強力嗬護與支撐。按照波士頓谘詢公司的分析報告,雖然美歐製造業複興並不能動搖中國全球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發達國家龐大的國內市場、資本密集工業的普及程度和巨大的人才儲備會確保其成為世界製造業中的一股上升勢力。這種全球製造業的重新洗牌目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但隨後將變得越來越顯著。
的確,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不是沒有底氣。波士頓谘詢公司發表的《製造業重返美國》研究報告作出測算,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占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上升到今年的17%,這一不斷增長過程意味著中國相對於美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將逐漸喪失,即從5年前的55%驟減至目前的39%。該研究報告同時估計,到2018年,美國製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無獨有偶,法國南特人民銀行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在2016年內趕上美國、2017年內追平歐元區、2019年內與日本持平。盡管以上推斷我們不一定要完全采信,但相關的客觀事實卻值得注意,在通用電氣、卡特彼勒、惠而浦等知名企業已經將生產業務由中國轉回美國的同時,波士頓谘詢公司指出,在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計劃或考慮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