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造強國:中國靠什麼托起?(3 / 3)

搶占戰略製高點

作為當今全球經濟中增長速度最快、知識密集度最高、高層次人才就業最集中的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推動一國產業升級的強大引擎和必然結果。特別是對於中國而言,由於目前製造業的發展基本處於第一、二次產業層次,因此,如果沒有研發、設計、物流以及信息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顯著和當量發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就很容易陷入低位徘徊和原地打圈以及失準偏向的窘境。必須看到,全球製造業正從以產品為核心轉向以消費者為核心;以生產為本轉向以“生產+服務”或服務為本;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拓展到研發、采購、物流、金融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占據優勢,就是來源於製造業的服務化,而且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這二者的最主要驅動力就是製造業服務化,並形成了國際產業競爭新的戰略製高點。在這裏,除了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之外,中國在搶占國際產業競爭的戰略製高點中,我們還需要搶占三大高地。

智能化高地:即製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搶占這一戰略製高點不僅能夠加速我國機械產品向“數控一代”和“智能一代”的發展進程,而且能夠使製造業更快地向集成製造發展,全麵提升產品設計、製造和管理水平,同時還能大大促進規模定製生產方式的發展,深刻改革製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以工業機器人為例,這一被看做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不但能夠適應惡劣的條件與苛刻的生產環境,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產品的精度和質量,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

按照《中國製造2025》,我國製造業智能化將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麵推廣智能製造。在此基礎上,我國將大力發展數控係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建立與應用。這樣,到2020年,我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綠色化高地:即推動製造業的綠色化改造與全產業流程的綠色發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目前依然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模式,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能源消耗42.6億噸標準煤,其中70%左右用於工業;同時,我國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越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9%、69%和85%以上。推進製造業尤其是工業製造業的綠色化改造已迫在眉睫。為此,要在全麵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的基礎上,加大綠色產品研發應用的力度,重點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加速落後機電產品和技術的淘汰進程。

另外,國際經驗表明,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工業產品的環境影響約有70%在設計階段就已決定,因此,從產品的設計環節開始,就必須充分考慮到產品製造的各環節對環境生態和資源能源的影響,將原料選擇、生產工藝、消費、有效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環節統籌納入綠色化發展之中。為此,我國應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同時要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係。除此之外,還須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係,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製度,形成一套嚴整而富有強大約束力的綠色評價體係,由此驅動中國綠色製造體係的全麵建立。

人才化高地:即推動中國工人轉型升級為中國工程師。製造強國一定是人才強國。按照歐美發達國家高級藍領工人的比例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高級藍領工人的缺口將達到3000-5000 萬人,特別是在操作層麵缺乏眾多文化素質高、技術精湛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因此,除了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要求,培育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之外,更應該將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人才高地打造的重點。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激勵機製,並在完善各類人才信息庫的基礎上,建立優良的製造業人才服務機構,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製機製。

製造業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良好的科研創新與技術發明環境是留住和培養人才的關鍵。資料顯示,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1%左右,而發達國家在3%以上;與此同時,去年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占收入的平均比重僅為1.39%,而從全球來看,這一數據10年來的平均值是3.7%。如此微不足道的技術投入環境已經形成了對技術人員創新熱情與能力提升的重大約束。為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並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規模以上製造業的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要由2015年的0.95%提高到2020年的1.68%。除此之外,我們更需營造全社會敢於冒險和敢於挑戰權威的創新與開放思維,塑造人才脫穎而出的基本人文生態與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