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影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現狀與障礙因素分析(2 / 3)

(二)消費市場集中,題材類型逐漸豐富

我國影視產品出口市場相對集中,主要分布與我國有文化淵源的東亞、東南亞國家,以及地理上接近、經濟上有緊密聯係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俄羅斯。而對於最大消費市場歐盟,出口規模很小,歐洲主要進口國(法國、盧森堡、意大利、匈牙利等)2012年進口中國影視作品總額2762萬美元,僅占中國總出口的1.8%。

中國在海外發行的影視題材類型中,蘊含濃鬱東方文化與曆史背景的動作、劇情、懸疑片一直受到歡迎,該類題材代表性作品包括《龍爭虎鬥》、《精武門》、《葉問》、《一代宗師》、《臥虎藏龍》、《英雄》等,曾在海外熱播。相對電影,中國出口的電視劇非常少,題材上局限於古裝劇,近年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都市劇開始受到國外觀眾的喜愛,在海外市場人氣頗高的代表性劇作包括《步步驚心》、《還珠格格》、《三國演義》、《甄嬛傳》、《蝸居》及《媳婦的美好時代》等。

(三) 合拍片是主力軍, 香港、台灣是內地影視主要合作方

合拍片集合了參與方的優勢資源,是我國影視作品海外銷售的主力軍。上世紀90年代之後,中外合拍片開始引起世界市場的關注,在我國海外銷售數量中,合拍片比例持續上升。2010年,我國有47部電影銷往6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合拍影片數量達到46部,到2013年,海外銷售國產影片共45部,包括33部合拍片。

香港和台灣地區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影視製作合作夥伴,尤其是動作片,我國進入全球票房前百位的影視作品均有港台導演和演員的製作或參與,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成龍的《十二生肖》、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與《龍門飛甲》等等。與我國合作製片的國家包括韓、美、法、德、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如2013年的《分手合約》是由華誼兄弟和韓國Showbox聯合出品的愛情劇情片,2015年的《狼圖騰》是由法國導演阿諾執導,中影集團和法國荷貝拉藝公司聯合拍攝的冒險劇情片。

(四)缺乏海外熱銷作品,不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

我國影視作品海外票房普遍比較低,大多在百萬美元以下,突破1億美元海外票房目前隻有《臥虎藏龍》,2012年以來海外票房更是強差人意。另外,我國電視劇海外銷售方式主要為版權銷售,價格較低,單個海外區域版權收入通常在幾萬到十幾萬美元之間,如《舌尖2》在2014年首輪海外版權銷售僅為35萬美元。

雖然近年來我國有少數作品進入年度全球票房前百位,但其包括的海外票房占比不超過5%。以2014年全球排名39位的《西遊降魔篇》為例,總票房超過了2億美元,然而海外票房不到500萬美元,其北美票房不到2萬美元。表現不俗的《心花怒放》,海外票房近890萬美元,而北美票房隻有77萬美元。我國影視作品國外市場集中在東南亞等國,在歐美等主流消費市場缺乏影響力,不僅難以與歐美本土片相比,與亞洲國家韓、印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中國影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障礙因素

(一)嚴格的貿易壁壘

國際服務貿易壁壘通常以非關稅的形式存在,通過設置各種市場準入障礙來直接抵製外國的文化“侵略”。對於影視產品,“數量限製”是被各國普遍采用的手段,數量限製主要體現在“銀幕配額”和“進口配額”。

在GATT/WTO框架協議中,“最小銀幕時間”被寫進協議,從而為影視產品“銀幕配額”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據。歐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明確規定本地區的電視節目必須占到播出節目的五分之二以上,法國政府規定,本國播出的電影或電視劇,國產必須占40%,來自歐盟的必須占20%,大多數歐盟國家對節目播出的規定均高於歐盟所製定的標準。加拿大《電視廣播條例》要求電視台必須保證60%的加拿大節目配額,它是頒發營業執照的基本條件。韓國《電影法》規定,放映國外電影的電影院每年必須至少放映國產影片146天,直到2006年後才改為73天。

“進口配額”是另外一種數量限製手段。如韓國規定,外國電影進口數量不得超過國產電影年產量的1/3,每年最多進口25部外國影片。我國政府也規定原則上每年隻允許進口34部“分賬電影”,而引進境外影視劇的長度原則上控製在50集以內。由此可見,相對於貨物貿易,影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麵臨更嚴酷的壁壘。

(二)狹窄的海外營銷渠道

國產影片數量多,但是走出國門的少,海外營銷渠道建設相對滯後也是主要原因。缺乏海外發行和播放的平台,限製了“走出去”的方式和收益。近年來,雖然國內影視公司開始收購國外播放平台或與外主流媒體建立合作關係,從而拓寬營銷渠道,如萬達集團2012年收購了美國最大院線AMC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與博納影業集團於2014年共同運營北美華獅娛樂製片公司,但是,總體而言對外投資尚處於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