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行業分布特征及其優化途徑探析(2 / 3)

(四)金融服務業海外並購呈現新特征

中國海外並購行業多元化趨勢還表現為金融服務業海外並購日益興盛。近年來,金融服務業並購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首先,銀行業仍然是並購主力,而且並購規模較大。比如2013年4月,中國工商銀行以人民幣49億和39億元,分別收購了台灣永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永豐商業銀行20%股份交易。光大證券則於2014年斥資5億美元收購券商新鴻基金融集團控股股權。其次,保險行業屢屢出現大額收購,其中以複星集團的海外並購最為引人注目,2014年1月複星國際以10億歐元收購葡萄牙儲蓄總行旗下保險公司CaixaSeguros e Saude(CSS)80%股份。再次,期貨與金融租賃並購逐步興起,2013年,廣發證券全資子公司廣發期貨以3614.21萬美元初步對價,收購了法國外貿銀行的NCM期貨公司100%股權,這是廣發證券的首宗海外收購,也是中資機構首次並購外資期貨公司;2013年9月,海通證券宣布以7.1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恒信金融集團100%股份,這是中國券商收購外資融資租賃公司的第一單,同時成就了中國金融機構收購外資融資租賃公司的最大交易。

(五)文化、出版等服務行業海外並購方興未艾

文化、出版行業企業海外並購方興未艾,並正在逐步多樣化,已經出現從並購渠道為主轉向並購技術、人才以及品牌過渡的趨勢。文化行業海外並購活躍領域仍相對集中,主要涉及出版和影視等細分行業,且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交替出現。在出版業方麵,2013年中國出版集團則以1億元收購英國出版科技集團股份,積極搶占數字技術製高點;影視產業方麵,萬達並購全球第二大院線AMC並就地實現IPO,華策影視全資下屬公司華策香港斥資3.23億元人民幣獲得NEW公司(韓國)15%的股權。據估計,2014年第二季度,文化娛樂行業海外並購總金額高達10.92億美元,如果包括複星收購studio8,那麼文化娛樂業整體並購金額將超過13億美元。2014年5月,鳳凰傳媒全資子公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和美國出版國際有限公司(PIL)簽署了一份交易總價款為8500萬美元的《資產購買協議》,這是中國出版業迄今交易額最大的一次跨國並購,也是目前我國文化企業海外並購的最大一宗並購案。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文化出版業並購事件達150起,遊戲動漫、教育培訓、影視傳媒、移動互聯網和旅遊戶外等行業板塊成為熱門區域,文化出版產業資本出海步伐越走越快。根據清科、中投等的預測,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中國文化與出版企業將迎來一個海外並購的高潮。

三、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行業特征的驅動因素

(一)外部需求條件驅動

由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大麵積蔓延,美國以及歐洲主要國家的企業因為財務困境而被迫出售資產進行重組,再加上在危機發生時期全球股市嚴重下挫導致這些企業的估值較低,這都為中國企業對歐美企業實行並購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危機早期和中期並未受到大的影響,因此中國行業龍頭企業保持了良好的現金流,這造就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高潮。因此,我們看到,近幾年華為、中興、三一重工、萬達、中海油等企業紛紛在這一期間湧向海外“抄底”並購,這就形成了上述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中製造業崛起、服務業逐步興盛的典型特征。

(二)內部生產要素驅動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依靠豐富且低廉的勞動力優勢成了“世界工廠”。世界工廠的巨大產能需要石油、鐵礦石、稀有金屬等自然資源的持續大規模投入,而這些資源是國內遠遠無法滿足的,這就催生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早期模式:集中於能源及礦產等資源性行業。隨著中國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國內生產要素的需求從早期的自然資源稀缺逐步過渡到技術、人才等戰略性資源短缺,諸如技術資源、戰略性資產和人力資源以及國際化人才和資金獲取等等,這些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出現全麵的短缺,而且這些戰略性資源是國企龍頭企業普遍缺乏的,因而進入全球性並購就成為獲取和優化配置戰略性資源的捷徑。這種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自然就走出了一條首先集中於自然資源行業,然後逐步向技術、品牌、人才以及資金等戰略性資源尋求的並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