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塑造服務業全球優勢及中國的戰略選擇(2 / 3)

(三)美國跨國公司主導全球服務業跨國投資與經營

跨國公司是全球直接投資的主要力量,服務業也不例外。在金融、電信、航運、物流、互聯網、建築、專業服務等領域,往往是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形成了全球的相對壟斷地位,自然也主導著全球相關領域的貿易和投資。例如,美國的專業服務業整體實力全球領先,如管理谘詢公司全球前50強總部全部設在美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引領全球產業發展,其中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主導全球市場,雅虎、穀歌、亞馬遜等一批美國互聯網企業引領整個互聯網產業,不斷推出新的服務形式和商業模式。

(四)高度重視與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相關的公共投資

為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服務消費已經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私人消費的主要形式,2011年美國個人消費中服務消費占67%,接近商品消費的2 倍。保持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的硬件和軟件領先優勢,曆屆政府都重視基礎設施和相關的科研投入,在應用信息技術等知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服務行業方麵的公共投資一直居於各國之首。世界上最先進的服務基礎設施成為美國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最強有力的支持係統。例如,由於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量投入,美國企業在世界信息產業發展及服務貿易競爭中具有顯著的優勢。

(五)人力資本豐厚,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美國服務業

人力資本是美國服務貿易稱雄世界的重要基礎之一,美國教育投資占GDP 比重居各國前列,同時美國注重引進人才並積極開展員工培訓,勞動力質量較高。豐富充足的人力資本保證服務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斷增強美國服務貿易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同時,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到美國的服務產業, 大大增加了美國服務貿易的種類和範圍,提升了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麵科學技術革命加快了美國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而且使美國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 並形成大規模的境內外服務輸出。另一方麵由於服務業技術的領先,美國在國際服務業領域的“話語權”也比較強,成為國際服務貿易標準的製定者與控製者,進一步使美國經濟保持了國際競爭力的優勢。

(六) 服務貿易統計分析方法完善

198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調查法》。目前,美國已建成最科學、最完整和最有借鑒價值的服務貿易統計體係與統計方法。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提供與GATS 服務貿易概念一致、連續的、係統的雙向服務貿易統計數據的國家。在科學統計的基礎上,美國對服務貿易的研究也居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和分析報告不僅對政策製定、多雙邊談判有重要意義,對服務業企業開展市場調查和出口經營決策也有很大作用。

三、中國塑造服務貿易和投資優勢的戰略選擇

(一)把服務貿易提升到與貨物貿易同等重要的地位

從全球貿易發展整體形勢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具有高度關聯性,它們都是一個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形式。不同的是,服務貿易由於自身特點,反映在國際收支統計上的貿易數據與貨物貿易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但盡管如此,服務貿易仍占世界總貿易的近1/5,若算是商業存在形式的服務貿易,則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至少各占半壁江山,甚至服務貿易占比更大。同時,從主要國家的數據看,一般製造業發達、貨物貿易具有較強優勢的國家,也是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強的國家,發達國家總體上在服務貿易項下處於順差地位,例如美國是第一大服務貿易順差國。

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體現一個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因而切不可因統計數據上的差距,而忽略服務貿易的戰略地位。對於我國而言,應當把服務貿易提升到與貨物貿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不僅要建設貨物貿易的大國和強國,也要建設服務貿易的大國和強國。

(二)發展服務貿易要探索中國模式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在服務貿易發展模式方麵可歸結為以下幾類:一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美英等發達國家,以強大的國內服務產業為基礎,自內而外自發形成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優勢;二是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德、日、韓等國家,他們製造業發達,在與製造業有關的技術貿易、工程承包、運輸等具有較大優勢;三是以印度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以軟件和離岸服務外包為其特色,是典型的由外而內的發展模式,其國內服務產業基礎並不強,但在特定領域擁有自身特色和優勢。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具有經濟規模、製造加工、人力資源等綜合優勢,與德日韓相似,有較強的製造業和貨物貿易優勢,同時與印度類似,在人力資源方麵擁有較強優勢,有發展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貿易的基礎和條件。為此,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模式不太可能選擇英美模式,而宜采取德日韓模式以及印度模式,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服務貿易,以及在特定的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貿易領域,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