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夜宿荒廟(1 / 2)

蘇氏本在一心關注著蕭飛絮,但聽到胞弟如是說,心裏一驚,轉頭急切問胞弟道:“你此去一年多也沒回信,我天天夜夜都為你擔心,就怕你有甚意外險阻。你現在就說與我聽,倒底都經了那些波折驚險。”

蕭飛絮見狀,遂對蘇氏道:“姐姐切莫著急,現在他人已然平安回來的,你也無須再擔心了,就讓他慢慢說與你聽好了。”語氣溫柔,聲音更加黃鶯出穀,聽來悅耳已極。

蘇氏忙不迭點頭道:“我不著急,慢慢說。”

蘇翰青整理好思緒,便將此次進京趕考的經過,仔細地說了。

原來蘇翰青少時便喜讀書,十年寒窗苦讀,便想一朝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卻不想父母相斷去世,自己無了依靠,幸仗姐姐姐夫疼愛,供養著自己繼續讀書。蘇翰青博覽群書,經詩子集,無不精通,先後考得秀才和舉人之後,便欲趁著今年的製科試上一試。

楚氏夫妻也盼著蘇翰青能一舉得中,光宗耀祖,便與他充足的盤纏,送去京城趕考了。

蘇翰青一介書生,弱質公子,平時在家前有父母寵愛,後有姐姐姐夫幫襯,再不覺得怎樣。此時一旦孤身出門遠行,沒了依靠,四下茫然,舉步維艱。好在臨行前,姐姐姐夫給得盤纏甚足,並且如何行止,姐夫楚青雲也都一一交待得清楚。蘇翰青依著姐夫的叮囑,先是到了杭州後坐船順著運河北上,經長江,入淮河,然後折而西行,一路上倒也平安順利,隻十餘天便臨近東都洛陽。

到了洛陽後,蘇翰青算計日子,離科試還有很長時間,十餘天行船下來,也甚覺乏累,遂在洛陽找家客棧休息了兩日。

兩日後,蘇翰青離了洛陽,雇輛青蓬馬車,經陸路西向京城長安。這一日,車經潼關,蘇翰青早聞潼關之險,故揭開車簾親睹外麵景象。果然山峰連接,穀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

正值深秋日暮,滿山楓林映紫,與餘霞爭輝。空山寂寂,四無人聲,時聞泉響,與歸林倦鳥互相酬唱,越顯得秋高氣爽,風物幽麗。

車過潼關,道路漸寬,車速也漸快。就聽車夫一麵加緊催馬急行,一麵對蘇翰青道:“公子,天色馬上就要黑下來了,離下個宿頭還有很遠,我們得緊趕一段路,要不然天黑路險,我們隻能露野外了。”

車夫隻三十多歲,身材瘦削枯幹,滿臉蒼桑,樣子卻比實際年紀要老得多。

蘇翰青看著車外蒼茫莫色,點頭道:“一切隨你好了!”

車夫聞言後一揚手裏長鞭,隨著一聲清響,馬兒長嘶,奮鬃揚蹄,一溜小跑起來。車行雖速,蘇翰青坐在車裏,卻不覺得顛簸。

又行出十多裏,天色已然全暗了下來,卻還沒到驛站宿頭。因路險難行,車速也越發慢了下來。又聽車夫沮喪地道:“公子,看來我們趕不到驛站宿頭了,隻能露宿野外了。但公子放心,這條道我趕車十數年了,知道那裏有能住宿的地方。再前行不遠,有一處土地廟,我們可以在那裏過夜。你說可好?”

蘇翰青心裏雖然愁急,卻也不敢冒險夜行,聽車夫都如此說,也是無計,隻得歎道:“隻得如此了。”

車夫遂把馬車趕上一條叉路,又前行不多遠,果見暝色蒼茫中現出一座小廟的影子。馬車停到廟前,車夫扶著蘇翰青下地。蘇翰青才仔細打量著眼前的這座土地廟。

這廟很小,更因年久失修,四下圍牆都倒塌了,隻剩下一座正殿孤零零地佇立在夜色暝茫之中。正殿木門虛掩,牆皮剝落,窗欞破壞,陣風吹過,窗欞木門吱呀作響,夜色中聽來甚是嚇人。

車夫見蘇翰青臉都白了,隻站在殿外不也進去,遂笑道:“公子勿怕!這土地廟常為來往行人落腳的宿頭,安全著呢。”又見蘇翰青仍是裹足不前,心裏暗笑,暫不去理會他,而是先把馬兒缷下,將其栓好,喂上食料,才來招呼蘇翰青。

蘇翰青不敢一人就黑時殿,隻得站到一旁,等著車夫忙完這些才隨著他進殿。此時天已黑透,明月未出。殿裏殿外一片漆黑。

車夫先從車上掏出攜帶著的蠟燭,晃火折點著後,舉著蠟燭若無其事的當先推開殿門,徑直走神像前,將蠟燭放在像前的供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