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李鴻章的心思(1 / 2)

“草。”光緒終於第一次在眾人麵前暴了粗口,老子到處搞錢補貼。媽的這地麵上就去了一半:“張騫你立即著手辦一家專門的貨運公司,手續上李鴻章全力配合,三天之內辦起來。就明著說是朕辦的。媽的,朕窮的都打算賣皇宮了,還被這些人給扒皮。朕看誰還收朕的錢。”

光緒是勃然大怒。到是張騫說了一句:“皇上此法不甚妥當,不如……。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好就這麼辦。李鴻章全力配合。這家公司就叫‘順風物流’吧。”

“諸位還有何事,都說出來議一議。正好李中堂在也幫忙參謀參謀。”光緒看說的也差不多了,就準備結束這次談話。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今日中堂大人話不多呀,沒關係,怎麼想就怎麼說。”

“臣……臣……”

“怎麼了,想什麼就說什麼。”

李鴻章的心思光緒是不明白了。隻聽見李鴻章說:“此次皇上視察北洋,沒想在臣治下卻是如此。讓皇上失望了。”

“過去的就過去了吧,人總是要往前看。今天的局麵你是有責任,但也不能全怪你。你到是要想想今後該如何整頓才是。”

光緒這話一說,李鴻章開始說起今後該怎麼辦來了,有些想法還是好的,也有一定的可行度。

“好了。”光緒打斷李鴻章的發言:“具體操辦之事,你自己看著辦就好了。朕隻一句話,甲午年前必須要有改進。朕拖不起,大清拖不起,中華一族更拖不起。還有一點,以後所有軍工,軍營,軍港一定要加強防衛,切不可讓宵小之徒竊取機密。”

第二天一早,光緒準備返回京城,以巡視北洋武備學堂的名議出來,反到是一次都沒去過。按光緒的說法是:這是北洋唯一能讓朕放心的地方。話說也是,從這裏麵出來的人,在日後的中國內政中,無論是對是錯這些人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做用。光緒隻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人帶齊所有武器裝備,依作戰行軍要求徒步前往京城。

“李卿,祁以德及一幹侍衛朕就給你留下了,最多三個月。三個月後你可得一個不少的還給朕。”

“微臣明白,微臣定將殫精竭慮,依照皇上的要求來辦。在甲午年前建立一個新的北洋。這是臣連夜寫的一些想法,還請皇上指正。”李鴻章恭恭謹謹的雙手呈上一份厚厚的折子。

光緒屏退身邊的人,接過來隨手翻了翻。臉上有些不悅:“你就打算幹這些事?”

“回皇上,臣治下北洋中有諸多弊端,微臣已自覺愧對皇上,愧對大清……”

“夠了。”光緒起近李鴻章身邊,將折子摔在地上,小聲說道:“李鴻章,朕已經忍你很久了。別把你那點小心思放在北洋。大清還大著呢。”

說完光緒轉頭上馬,馳騁而去。

天津直隸總督府

“恭喜嶽父大人,即將榮升中樞內閣。”

“幼樵,何必嘲笑老夫。這此皇上行,所到之處,無不讓皇上不歡。北洋水師自成立已來,耗費錢糧無數,而未建尺寸之功已讓朝中大員詬病。水師和炮彈之事關係大清海防。此次皇上回去還指不定會受大臣蠱惑而對我等怎樣。本以為江南製造局能讓皇上安些心,卻沒想皇上直接拿著管理說事。更是親自擬定這流水線生產之法。更有甚者,連武備學堂看都不看。皇上對北洋可謂失望透頂。而幼樵還在此說老夫即將榮升中樞內閣,何必如此譏諷老夫。”李鴻章一口氣將杯中茶水喝完。

“一向精明的李中堂此次確未能理解皇上的深意。看來嶽父大人這次讓皇上的巡視攪亂了心思。”作為重要幕僚的李鴻章女婿張佩綸,對皇上這次巡視有著不同的解讀:“此次皇上巡視是有諸多不滿,但除了安排一個琅威理外,可還對北洋各部安插過一個人?就連祁以德等二十名侍衛皇上還言明三個月後要全部調回,而新的保安軍人員可全部都是由嶽父大人做主的。”

李鴻章看了張佩綸一眼:“還有呢?”

“琅威理自香港撤旗事件去職後,他回國可是對嶽父百般詆毀。這次受皇上之邀重返北洋,自任職以來可來拜訪您這個頂頭上司一次否。而皇上將水師換裝之事交由嶽父出麵,並說明這是嶽父之意。小婿認為,這是皇上有意讓嶽父為之。如此一來琅威理必定心存感激,如此,在水師中不會因為琅威理的幹涉而墮了中堂大人的威信。必竟琅威理是皇上當著所有水師將士之麵任命的。”

說到這張佩綸停下來看著李鴻章,李鴻章的臉色已經緩和不少,但心中依然不解:“確實如幼樵所言。琅威理是皇上當著所有水師將士之麵任命的,若是琅威理真的不聽老夫號令,老夫也是無法。依你所說,皇上的意思是這北洋他不會插手?可皇上說如有高明之人定撤換老夫,還說已經忍老夫很久了。這如何去解。幼樵有何說法一次說來,你我翁婿之間何必有所隱瞞。”

張佩綸哈哈一笑:“嶽父是當局者迷呀。皇上所說如有高明之人定撤換嶽父,那是因為嶽父本來就不擅長管理一個工廠,江南製造局一事就是佐證。就算如此,皇上可有說過要撤換您的直隸總督之職?不僅沒有,而是更加倚重。德援兵工廠依然交給嶽父主理。就算江南製造局不過隻是督促嶽父要加以改善。北洋水師更是明著讓嶽父建立威信。更有這水師換裝備,皇上可是自己掏出錢來。而大生製衣廠也沒有因為是皇上的工廠而少交一分一厘的稅錢。就連保安軍的這些侍衛是以教習之名,更是要三月後要讓嶽父大人一個不少的還給皇上。嶽父大人仔細想想,此次皇上巡視可有安插一個親信進北洋?沒有,一個都沒有。小婿在想,也許皇上就是怕嶽父多心,故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