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大人真忠烈耳!本帥亦要前去一拜!”說罷此話,圖賴即翻身下馬,走至河邊,整了一下衣甲,然後對著河中緩緩跪下,見此情形,那隨行的努山、曹存性和李成棟也趕緊下馬,隨著圖賴跪下那沿河的百姓見此,更是悲聲大起,哀天慟地!
後人有詩寫道:
撫文讀史歎興亡,開關納敵不為降。
忠烈赴水闔城悲,縞衣跪哭送餘煌。
自攻占紹興後,清軍即分兵四路。逃至台州的朱以海還未將身立穩,那清軍又將追至。朱以海隻得急匆匆地帶著一些官員泛舟出海,在定西侯、富平將軍張名振的扈從下,在海上漂泊,好在清軍的水師力量不強,一時倒也安穩無事。
可很多官員和將領就沒有這般幸運了。
駐守台州的指揮使李唐禧見將士已散逃大半,知力不濟,同都督僉事張廷綬在清軍進城之際,於城門口持笏正襟危坐。清軍勸降不成,同時被殺。
大學士陳函輝隨魯王在去往台州的路上被潰兵衝散,至台州時已是各營兵散,魯王也航海而去,陳函輝痛哭一場,乃前往年少之時讀書的雲峰山自縊而死。
那統領魯王水師的王之仁見江上諸軍潰敗,急將水師帶往舟山,想著駐守舟山的奉朱聿鍵為正朔的肅魯伯黃斌卿會在危難之際出手相助,不料黃斌卿乘人之危行豆萁相煎之事,竟率水師用紅夷大炮轟擊王之仁的船隊,並乘勢劫去王之仁的大部分兵船。至此王之仁萬念俱灰,乃令手下將自己家眷的坐船鑿沉,致全家九十三口全部溺死。而後在自己的坐船上豎起大旗,大吹大擂地直奔吳淞江口的清軍防地。清軍以為是前來歸順的明朝大官,於是將其急急送往南京。王之仁在見到江南招撫大學士洪承疇後,對洪承疇噴血痛罵不止,最後慨然殉國。臨刑前留下一話道:“青史有證,終不負國!”
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張國維在六月初四聞得方國安阮大铖叛降清軍後,知道大勢已去,於是回到家鄉見東陽縣令吳歙,拉著手說道:“國維身為明朝大臣,今將以死報國,奈天氣炎熱,恐屍腐難辨,清虜謂我潛逃他走,則遺禍於東陽,故而,特請你看吾亡,以為一證!”吳歙聽罷,不覺掩麵痛哭。
隨即張國維令人取來白絹一匹,在上寫下絕命詩三首——
《自述》
艱難百戰戴吾君,拒敵辭唐氣勃雲。
去時仍為朱氏鬼,精靈當傍孝陵墳!
《念母》
一瞑纖塵不掛胸,惟哀耋母暮途窮!
仁人錫類能無意,存歿銜恩結草同。
《訓子》
夙訓詩書暫鼓鉦,而今絕口莫談兵!
蒼蒼若肯施存恤,秉耒全身答所生。
寫畢,張國維即飲酒數升,而後投水而亡。
監軍陳潛夫兵敗後追魯王不得,攜妻妾兩孟姓夫人投水,投水前陳潛夫流著涕淚對二位夫人道:“社稷傾覆,我當死國,你等隨去,亦為節婦耳!”
兩夫人聞之同聲道:“夫唱婦隨亦是妾誌,今得與夫君同死,乃妾之幸也!”說罷三人一同投水而死。
雖是有著至死不屈的忠烈之士,卻也還有賣主求榮的小人。那身為閣臣的謝三賓在朱以海離開紹興後,立馬就投向清營。為向主子邀功,竟幹起了出賣同僚和朋友的勾當,一些抗清的人士由於他的無恥慘遭清軍的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