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將書信接至手上隨意甩了甩:“豫親王也是不嫌煩勞,這書信是第五次送來的吧?”然後看也不看,將書信遞給在一旁侍立的親兵,“拿下去焚了。”
清使一見,忙上前對史可法拱手說道:“豫親王告諭史大人,我朝受天眷佑,肇造東土,倚任親賢,救民塗炭。剿流賊於先,民眾額手,減賦稅於後,百姓歡呼。而明福王僭號南京,非但不進剿流賊以報君仇,反而任用奸佞魚肉人民。現我大軍順天應人,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前明官員賢士紛紛來投。豫親王敬仰史大人大才,恨不能即刻晤麵,若是史大人能勸福王削號歸藩,則刀兵可息,福藩亦可受我朝尊榮,大人也可為天下施展大才。”
聽了清使之言,史可法嘿然一笑道:“難得豫親王如此看重可法,看來還是得給你主子一個交代。”於是令左右取來紙筆,欣然下筆寫道——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豫親王殿下: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後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現吾皇秉承天命,繼即大統已近一年。其間振勵圖治,養息人民,接好於貴國,交友於外邦。昔貴國大軍追剿逆成,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我朝官民無不感恩戴德。然今徒找借口,自詡天命,以大軍犯我江南,攻城略地,屠戮生靈,豈以為我大明無人耶?我大明幅員廣袤,帶甲百萬眾誌成城。若殿下知返退兵,則兩國將永交舊好,本朝圖報惟力是視,貴國坐而義利兼收。若繼犯我朝,可法當列陣相待,絕無他路可循。
惟殿下實明鑒之。
大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史可法寫完此書,並未停筆,拿過一紙續寫道——
恭候,太太、楊太太、夫人萬安。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太太苦惱,須托四太爺、大爺、三哥大家照管,煙兒好歹隨他罷了書至此,肝腸寸斷矣!
四月二十一日法寄
寫完後,史可法親手將兩封信封好,將書信分別交與了清使和史德威。然後對清使拱手說道:“請貴使轉告豫親王殿下,再來招降徒勞無益,本督師身為朝廷閣輔,豈肯反麵事人?若天叫可法死,本督師將埋骨揚州。”
那清使聽得此話,也是不免有些唏噓悵然:“在下也是前明小吏,早就對閣部大人高山仰止。隻不過這大明氣數已盡,還望大人能自為保重。”說罷拱手告辭而去。
豫親王多鐸在閱畢史可法的回信後,知道揚州必須靠武力才能攻占,於是帶著固山額真拜音圖,梅勒章京圖賴和阿山等清將巡視揚州城外的清軍陣地。多鐸見距城兩裏之外已架起了不少紅夷大炮,相隔百丈就有一尊,陣勢威赫,不禁麵帶喜色向身後的將領道:“此炮現已廣為我大清所用,雖揚州城堅,亦經不住此炮轟擊,破揚州可如探囊耳。”
拜音圖聞言連忙在旁附和道:“王爺所說極是。想那太祖時明軍常以此炮拒我,我軍為此受損非小,太宗皇帝在鬆錦會戰中,劫獲那明軍紅夷大炮近百尊,後又在錦州設置製炮所,月造炮十餘尊,現今我大清軍中已擁炮數百。據聞英親王在攻打潼關時,數十尊紅夷大炮同時轟擊,火焰及天,那流賊被震死者過半。”
多鐸聞言麵露一絲得意:“而今福藩所據之地雖說仍有不少兵馬,但有這紅夷大炮者甚少,我大清取江南再無所懼也!”
拜音圖見多鐸高興,於是指著一尊大炮對多鐸說道:“此乃新鑄神威大將軍炮,長丈二,重五千斤,一次裝火藥十斤,鐵子或鉛丸二十斤,可射至十裏開外,若擊入人堆,千人亦亡,其威無比。”
“哈哈哈!”多鐸上前撫摸了一下那巨大的炮管,隨即轉過身來,用凜峻的目光掃向眾人,“你等現悉心準備,數日之間,本王將下令攻城!”
聞得多鐸令下,眾將忙應聲跪下道:“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