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來考慮本能是如何回轉到主體自身的,如受虐欲其實是施虐欲將施虐目標轉向主體自身的“自我”,裸露欲其實是將視淫目標轉到自身上,喜歡看主體自身和身體。通過深入分析和觀察,我們發現,受虐者其實是喜歡自己的身體受到虐待,而裸露欲患者則是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給人看。所以,這種活動的實質是目標的轉化,而目的本身並沒有變化。
通過上麵的案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返回主體自身和從主動轉向被動是在同一種活動中發生的。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才能說明這兩種活動之間的關係。施虐和受虐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下麵步驟來表達:
1.通過行使暴力或對他人施加強力就是所謂的施虐,他人是施虐的目標。
2.由主體自身的“自我”來替換施虐目標,放棄原來的外在目標,隨著向主體自身的返回,本能的目的也從主動變成了被動。
3.重新把另一個人作為目標,由於本能在目的方麵發生了從主動向被動的變化,這另外一個人同時又是開始時的主體,不同的是這時發生了從主動向被動的轉變。這第三點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受虐,從這個活動中所得到的滿足和原來從施虐活動中得到的滿足相類似。這個被動的自我通過幻覺使自己回到最初的狀態當中,隻是現在由自我之外的另一個主體代替了它自身。另外,我們懷疑是否還有別的更為直接的受虐滿足,但是那種不同於從施虐中轉化來的純粹的受虐我們到現在並沒有碰到過。由此,上麵假設中的第二階段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觀察迷狂症患者的施虐衝動,我們會更清楚地發現,這種轉變隻是一種向主體自身的返回,而沒有三個階段那種從被動態度向主動態度的再次轉化。這就意味著,這種轉變到第二階段就結束了。自我折磨和自我懲罰都是源於一種虐待欲,而並非受虐狂;其主動的願望發生了變化,但還未變成被動的願望,而是轉變成一種反身的中性願望。
而對施虐欲來說,本能在一個一般性目的之外(或二者結合為一體),還追求一個專門的目的,即不僅要支配和統治目標,同時還要讓它痛苦,這更加複雜。通過心理分析我們發現,這種施虐在本能對原來目的的追求中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例如,施虐的兒童並不關心這是否造成了痛苦,這並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可是,隻要施虐開始轉化為受虐,這種痛苦經驗就很快被我們當成一種被動的受虐性目的。因為這種和其他不愉快的感受一樣,痛苦感可以擴大為興奮,形成一種愉快的體驗,主體寧願經曆痛苦造成的不愉快而達到這種愉快的目的,這點我們可以確信。無論如何,隻要疼痛的折磨被看作是一種受虐性目的,就可以被轉化成一種施虐的情勢,從而產生出一種“施加痛苦”的施虐性目的。這種“施加痛苦”的活動由於主體本身和承受痛苦的客體已達成了共識,也可以被主體看作是一種向別人施加痛苦的施虐性愉快。
有一點需要說明,即無論如何,痛苦本身並不是愉快的,隨之而來的性興奮才是真正的快樂。這點施虐者是很容易達到的,所以,由痛苦造成的這種性快樂是最為基本的受虐目的,同時,它也可以再轉化為施虐本能原來的目的。
為了係統論述,我這裏需要補充一點,即同情隻是和這種本能相對抗的“反應過程”的必然產物,而不是施虐本能轉變的結果。
通過對視淫(觀看欲)和自我裸露欲(即偷看下流場麵欲和裸體癖)這一組對立麵的研究,我們現在產生了另一種不同的,但結果相對簡單的結論。和上麵一樣,我們也將之分成三個階段:
1.“視淫”作為一種活動,直接指向外在物體;2.放棄外在物體,“視淫”本能轉向主體自身的某部分,轉為被動的,同時為自己確立另一個目的,觀看自身;3.形成一個為了被觀看而展示自身的新主體。
確鑿無疑的是,這裏和上麵一樣,視淫欲要先於裸露欲出現,即主動目的先於被動目的出現。但和施虐欲中發生的事情所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視淫”本能中認出一個比上麵的第一階段更早的階段。即“視淫”本能活動在剛剛開始活動時它的確有一個目標——主體自己的身體,是一種朝向自身的性欲;隨後,這種本能通過比較才開始從這個目標轉向另一個與之類似的身體,才開始上述的第一階段。因為這個最初始的階段是以後產生的對立麵中兩種情勢的發源地,所以這種初始階段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可以用下麵的圖表來粗略說明這種“視淫”本能。
精神官能症的原因
原欲固有作用所產生的傾向
偶然的(創傷性)經驗
性的組織(祖先的經驗)
兒童期的經驗
因為施虐本能從一開始就指向一個外在的目標,故其是沒有這種初始階段的,所以把這一階段看成是兒童開始控製自己四肢的階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過對施虐—受虐本能和“視淫”—裸露這兩種本能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它們從主動向被動的反向轉變,和它們向主體自身的返回,實際上也許就從來沒有涉及本能所具備的全部推動力,在某種意義上,雖然它們的變形非常嚴重,但其較早階段上的主動傾向和較晚階段上的被動傾向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我們可以將視淫本能做如下描述:它朝向自身的性欲,它的初始階段和它的最後的主動或者被動形式等發展階段上的各個時期,都是同時存在、共同發展的,這是對它的唯一準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