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本能的升華(2)(2 / 2)

假如我們從本能的滿足機製角度來說,而不是從本能發起的活動來說的話,這種同時存在就更加真實,也更加顯而易見。對此,我們還可以換一種更加合適的方式進行分析和描述。舉例來說,每一個本能的“生命”我們都可以將之分成一係列“希望”或“盼望”,它們不是同時出現,但是在它自身存在的這段時間裏,卻具有相同的本質並保持不變。各個“希望”之間就像連續噴發的熔岩一樣,所以,我們描繪的那種最早和最開始的“本能噴發”實際上就沒有經曆任何發展或成長,而是以一種畸變的形式存在。隨後的“希望”也許在剛開始時經曆類似從主動向被動的轉變這種形式變化,但之後,就一直保持這種新的性質,這樣就是在早期層次的基礎上新增加一個,並沒有進行新舊更替的過程。

假如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本能傾向從開始產生到某一特定停頓的全過程,本能一步步發展的過程就可以通過我們描述的“希望”依次將之清楚地呈現出來。這說明,就算在本能發展的晚期階段,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其早期形式和它對立麵同時存在的狀態。對此,鮑勒“矛盾心理”這個詞彙是對這一事實最恰當的描述。

我們通過對某種本能的發展過程和整個發展過程中各個中間環節的持久性質進行描述,從而更加全麵地了解了這種發展過程。經驗證明,這種“矛盾心理”的矛盾對立程度會隨著個人、群體及種族的不同而不同(反向發展程度),因為在原始時代有一點假設是可以確定的,即原始的積極衝動在本能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比現代的平均水平要高很多,所以,現在人類本能中存在著一些比較明顯的“矛盾心理”,這些應該是遠古的遺傳導致的。

通常意義上,早期的性本能獲得是一種“自身—性欲”的滿足,習慣上我們把自我發展的這個早期階段約定俗成地稱為“自戀期”,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討論“自身性欲”和“自戀”之間的關係。所以導致我們在討論“視淫”本能的初級階段時,隻要是將主體自己的身體作為視淫對象的,我們就將之稱為“自戀”和“自戀的構成”。從此,積極的視淫本能開始脫離自戀期逐步發展起來,與之同步進行的是,被動性“視淫”本能開始密切盯住自戀對象;同理,從施虐向受虐的轉變也標誌著向自戀對象的反轉。

在以上這兩種情況中,作為積極主體的自戀和另一個外部自我作了等價交換,如果隻考慮施虐本能最開始的自戀階段的話,我們可以得出:本能自我的自戀機製決定著本能的種種蛻變,包括從它向主體自我的返回,到它經曆的從積極性向被動性的反轉,始終都帶有這一階段的印記,也許它們代表的是一種自衛性企圖,這種自衛活動是通過其他手段激發的,處在自我的更高的發展水平上。

現在,我們隻討論了施虐—受虐和視淫欲—裸露欲這兩種本能及對立麵,這也是通過“矛盾心理”的形式來說的最廣泛的、最有名的性本能。由於現在分析水平還有限,所以其他一些晚期出現的性本能成分,我們並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分析。

綜上,我們可以確定,它們的活動是“自身—性欲”型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它們的目標和作為它們源泉的器官在通常情況下是合二為一的。例如,“視淫”本能的目標在開始時隻是主體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不是眼睛本身。在施虐本能中,其器官源泉也許是一種具有活動能力的機體組織,這就決定了它肯定要追求一個其自身之外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也可能是主體自己身體中的某一部分。在“自身—性欲”本能中,器官方麵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根據費德恩和葉開爾斯的假設,本能的目的的主動性和被動性是由器官的形式和功能決定的。

我們可以從下麵的情況下看到本能的“內容”向它的對立麵轉化的過程,這也是唯一的情況,就是由愛向恨的轉化。愛的目標和恨的目標都是同一個對象,這種“共存”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也是人類感情生活中“矛盾心理”的一個典型例子。

由愛向恨轉化的這個例子並不屬於我們研究的本能中的某一類,所以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非常肯定的是,在這兩種相反的感情之間有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但很少人會知道“愛”像其他本能一樣,也是性欲本能的一個特殊組成成分。一般來說,“愛”被人們看作是整個性欲生活的一種表現,可是從這裏並沒有給我們提供方便,我們仍然不知道在這種對抗中,什麼是它最基本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