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2 / 2)

二、通過閱讀間接積累寫作素材

葉聖陶先生曾提出,“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是的,充實的生活積累是學生習作的起點和源泉。

1.就地取材,體會課本的深厚思想

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除了靠平時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外,還需要教師在教學時的拓展和點撥。美國作家約翰·盧保克在《讀書的樂趣》中說:“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我們的更加生動活潑,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實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樣。”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或是名人大家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獨特的認識和見解,其對文章作品體會之深刻,文字之優美,構思之巧妙,都值得學生認真學習和借鑒,比如冰心的《荷葉 母親》,朱自清的《背影》等。讀名人大家的作品,仿佛在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教學實踐表明: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相結合,運用範文向學生展示寫作材料,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的一條重要途徑。

2.博覽群書,豐富個人文化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就要求每個初中生要博覽群書,積累間接的生活經驗,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古代的詩詞歌賦,還是當代的優美散文,不論是中外的經典作品,還是文學雜誌,學生都要有所涉獵。對於那些精美的古詩詞或名人名言,學生還要熟讀成誦,這樣積少成多,必然會由量變達到質變。

3.通過媒介,獲取豐富的生活素材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不斷湧入學生的生活。教師應該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正確引導學生挖掘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媒體中所傳播的文化知識,題材廣泛,包羅萬象。有的致力於觀賞性,寓知識於水光山色之中;有的側重於競技性,像“世界各地”“人與自然”等節目,在吸引觀眾參與的同時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這些媒介一方麵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厚的生活資源,開拓學生眼界,增長其見識,提高其認知能力;另一方麵,學生也能逐漸形成關注時事、關注社會風雲變幻、關注人類命運的意識,從而加深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通常布置學生每周寫一篇積累性的作文,作文題目通常周一布置,讓學生用一周的時間完成。我教給學生的步驟是:觀察—體會—感悟。有了這一周一次的作文積累,學生對兩周一次的大作文也就漸漸地不再感到無從下手了。

作文不是堆砌素材,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練就一雙發現生活中一顆顆“珍珠”的眼睛,還要送給他們適當的絲線,這樣才能讓他們學會串成美麗的珍珠項鏈,寫出精彩的文章。

【作者單位: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