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方《大唐故安康郡太守李府君墓誌銘並序》,透露了李元軌家的更多史實。墓主名叫李綱,是李元軌的第五子,早年封為南陽郡公。他墓誌開頭就是“太宗之愛季(=弟)曰司徒霍王元軌……”。
李綱生於貞觀年間,還是個小孩時見過太宗,得了個“讚善”的東宮職銜。他母親魏氏王妃(至少是他嫡母,很可能也是生母),比唐高宗去世得早,大概算一家人裏最幸運的。在高宗主政期,李綱做過三州的別駕,他結婚的正妻是魏征的孫女、魏征次子魏叔瑜的次女,也是娶了自己的表姐妹。
武後清洗李唐宗室時,李綱被流放到梧州(在今廣西),當時是蠻荒煙障之地,他墓誌委婉地說他在那地方跑走去修道了,“稅骨於異鄉”,最後哪年死的都不知道。李唐複辟後,追贈李綱為金州刺史,他有一個兒子李誌悌還在世,跑去南方居然找到了父親的……不知道是遺骸還是骨灰吧,先奉歸暫時葬在臨汝郡,再後來又於玄宗天寶年間遷葬京城少陵原。
李綱夫人魏氏,可能更慘點,夫家出事以後也“配入宮掖”,還出家做了尼姑,“冀百燈以剜身,持一香以焚頂”。她沒有大嫂的運氣,沒熬出來,也不知是什麼時候死的。死後“葬宮人塋”,後來怎麼也找不到墳頭所在了。天寶年間李誌悌想給父母合葬,隻能拿件衣服招魂而祔。
下麵說魏家的情況。
魏征本人不用多說了,千古諫臣榜樣。他死後雖然皇帝李世民衝他發過脾氣,但是絕對沒後來編造的什麼“毀墳砸碑”那事(隻是一度把碑推倒,很快又立起來了)。魏征的兒子們也都一直在做官,長子叔玉襲爵鄭國公,為光祿少卿,魏叔璘做到禮部侍郎,“武後時為酷吏所殺”。魏叔瑜做過豫州刺史,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與外甥初唐四家之一薛稷齊名。魏征的五世孫魏謨還當過唐宣宗的宰相。
魏征長子叔玉,後來一度差點娶長孫皇後的親生最幼女衡山公主,也是李世民發脾氣那陣子給毀婚了。小說故事裏設定他父母付了三萬絹給他定下崔家小女兒,如果一定要圓一下情節“與史書相符合”,那可以繼續設定崔家小女兒沒過多久病死,當時幼童的死亡率確實是挺高的……於是魏家人財兩空,魏征繼續巴望給長子找五姓高門婦,一直又拖到自己臨終前,也沒能再買下一個。
長孫皇後死於貞觀十年五月,她丈夫李世民悲痛萬分,此後終生沒再立皇後正妻,甚至妻子死後十三年內他的後宮都基本沒再生育子女——唯一不確定出生時間的是他最小的兒子李明,其生母就是李元吉的正妻楊氏。李明之上的趙王李福,其墓誌已出土,生於貞觀八年,其時長孫皇後尚在。至於李世民的女兒們,按《新唐書公主列傳》的排行,最幼女第二十一公主是長孫皇後親生。以上資料,目前還沒有更新的墓誌等能推翻,可待後世繼續研究。
李承乾在母親死後,與父親和四弟的關係持續惡化,終於在貞觀十七年,象小孩子過家家似的謀劃了一場“殺父逼宮造反”。雖然沒對皇帝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但是計劃已經有所行動,不能無視。他還又拖了四弟李泰下水,最終兄弟倆一起被貶黜,剩下的唯一同母小弟李治成為最大贏家。他們的父親李世民也因此事受到極大刺激,身體健康江河日下。
李承乾正妻太子妃蘇氏,在史書上沒留下多少痕跡。《冊府元龜帝王部?慶賜》中有一條:“(貞觀)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納妃蘇氏,宴群臣,賜帛各有差。”全唐文中還有《冊蘇亶女為皇太子妃詔》,從中知太子妃是“秘書丞蘇亶長女”。《魏鄭公諫錄》卷五裏有“皇孫載誕侍宴”一冊,記東宮生子後“太宗幸東宮,置酒極歡”,群臣奏稱中有“東宮先誕首嫡”的詞句。《冊府元龜帝王部?褒賢》將此事時間記在貞觀十二年三月,從敘事習慣來看,這很象是蘇妃為李承乾生下了嫡子。
但是他們夫妻倆的感情,恐怕難說有多好。那個時候史載李承乾在寵愛太常樂童(皇家音樂機構的少年員工)稱心,“與同臥起”,二人是情人關係。後來稱心被李世民怒殺,李承乾非常憤恨,“於宮中構室,立其(稱心)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於苑中作塚,私贈官樹碑”,父子關係因此進一步僵化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