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四十六章後記:那些曆史人物的結局(3 / 3)

李承乾至少有三個兒子,分別叫李象、李醫、李厥。其中李象的兒子李適之,在玄宗朝做到宰相,也在那時候把死在流放地的祖父李承乾墓遷回太宗昭陵陪葬。當時李承乾妻蘇氏連墳墓棺骸都找不到了,也是“招魂合祔”。記述此事的《唐故恒山湣王墓誌銘》昭陵已出土。

平陽公主、她的丈夫柴紹、她的兩個兒子柴哲威、柴令武,都是曆史實有人物。柴紹於貞觀十二年去世,追贈荊州都督,諡號為襄,唐人按習慣會稱為他“譙國襄公”。

他的長子柴哲威襲爵譙國公,唐書中隻說他做過右屯營將軍,受弟弟柴令武夫婦謀反案牽連,一度被流放到嶺南,又被重新起用為“交州都督(治所在今越南)”,死於任上。但近年也發現了柴哲威的更多材料,新疆吐魯番南郊出土了一件唐永徽五年《天山縣南平鄉令狐氏墓誌》,其中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九月,柴哲威的職銜為:“使持節西、伊、庭三州諸軍事兼安西都護、西州刺史、上柱國、譙國公” ,目前資料判斷他是有唐以來的第三任安西都護,管轄範圍是今新疆至中亞一帶。

在韓國,還發現了“柴將軍精舍草堂碑”,碑文記載柴哲威於高宗龍朔年間,以“含資道總管”的職務,參與了唐軍征服朝鮮半島的戰爭。由此可見,在唐高宗時代,柴哲威東征西討,是很不錯的方麵大將,雖然不算太出名,也不辱沒他父母的赫赫功績。

相比之下,他弟弟柴令武較遜色。柴令武娶李世民第七女巴陵公主(顯慶中追贈為比景公主),做過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永徽四年夫妻倆一起卷入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案,雙雙判死。

吐穀渾戰爭在貞觀九年結束,是代國公(後改封衛國公)李靖一生的最後一戰。唐朝廷扶持老可汗伏允與隋和親公主的混血兒子慕容順,立為吐穀渾新可汗,但是慕容順華化太嚴重,其族人不服,在唐軍撤退之後就殺了他。唐朝廷繼續扶持慕容順之子慕容諾曷缽為下任可汗,並封了一位宗室女為“弘化公主”,嫁到吐穀渾去和親。但這時候吐蕃的勢力興起,其首領就是赫赫有名的鬆讚幹布,他用各種手段去占了吐穀渾故地那片肥美牧場,把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夫妻倆趕走,夫妻倆倉皇逃回長安,在唐都城過完了下半生。

李世民的五姐桂陽公主(後改封長廣公主),晚年過得並不如意。先是她與前夫生的兒子趙節卷入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案,還連累後爹楊師道吃掛落。然後貞觀二十一年,楊師道去世,五公主也差不多同時期去世,她與前夫生的姓趙的兒女,和與後夫楊師道生的兒子楊豫之,為爭家產官司一直打到皇帝李世民跟前,當舅舅的李世民都覺得丟臉,派長孫無忌去給他們料理分家。

這還不算完,楊豫之這惡少在守母喪的時候,跟小姨媽永嘉長公主(高祖女)通奸,結果被小姨夫竇奉節當場抓奸,割去他耳鼻活生生打死。這醜聞鬧得太大,李世民隻能令妹妹永嘉長公主與丈夫竇奉節離婚,對這妹妹也很冷淡。到高宗時期,永嘉長公主改封房陵大長公主,再嫁賀蘭僧伽,死後陪葬高祖獻陵,有墓誌銘可查。

最後,來說說李唐家這些王子公主們的命中克星大魔王——女皇帝武則天。

她的母親姓楊,就是故事中最後一部分所敘述的,隋觀王楊雄的親侄女、唐觀國公楊恭仁和五駙馬中書令楊師道的堂妹。這位楊氏,按她女兒武則天欽定的史料逝世年齡推算,嫁給武則天生父武士彠做繼室夫人時,已經年過四十,四十歲前的情況無載。

楊氏嫁給出身低微的並州(今山西太原)商人、唐朝新貴武士彠後,隻生了三個女兒,一般認為武則天是第二女。武士彠原配前妻的兩個兒子,與繼母楊氏不和。武士彠死於貞觀九年,當時他在湖北荊州任都督。死後家裏開掐,楊氏帶著女兒回到長安居住,那年武則天十二歲。

兩年後,約在貞觀十一年前後,十四歲的武家第二女因“有才貌”“美容止”,被選入宮中,封為才人,終貞觀朝未再晉升,無寵無子,並在太宗死後被送入感業寺出家為尼。

但那時候,她已經引起了比她小四歲的新皇帝李治的眷戀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