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四十六章後記:那些曆史人物的結局(1 / 3)

這個故事裏,使用了很多真實曆史人物的姓名和人設關係,以及相關的背景情節。文學作品是在曆史學基礎上發揮和想象的產物,小說人物和曆史人物絕不能混為一談,不過在這裏,還是介紹一些相關曆史人物的後續記載,盡量補足這個腦洞的完整性。

李淵第十四子李元軌,兩唐書都有他的單獨傳記,內容也大同小異。他武德六年初封“蜀王”,八年改封“吳王”,這個封號一直持續到故事發生的貞觀九年,貞觀十年再改封“霍王”。按史書的記載,魏征很早就非常看重李元軌,對著皇帝李世民稱讚他“經學文雅”,所以李世民命這個小弟娶了魏征女兒為妻。

李元軌少年時在宮禁中“從太宗遊獵,遇群獸,命元軌射之,矢不虛發”,他二哥拍著他肩膀說:“你武藝過人,可惜現在沒什麼用處了。當年天下未定的時候,我四方征戰,要是有你跟著一起衝鋒打仗,那有多好。”(聽聽就算了,別當真)。唐高祖死後,李元軌據說表現得非常悲痛哀孝,“毀瘠過禮,自後常衣布,示有終身之戚焉。每至忌辰,輒數日不食。”

貞觀十年,李淵的小兒子們改封了一輪,都被發到外地去當刺史。李元軌先做“絳州刺史(約在今山西省絳縣、侯馬、聞喜那一帶,與柴紹家籍貫臨汾郡相鄰)”,再做“徐州刺史(也即今江蘇省徐州一帶)”。他在任上不怎麼折騰,基本都在閉門讀書,工作都丟給自己王府的屬官(長史司馬)去做,“謹慎自守,與物無忤,為人不妄。”在徐州,他有一個平民朋友叫劉玄平,有人問劉玄平“霍王有什麼優點”,劉玄平回答:“沒優點”。為啥這麼說?劉答:“人有缺點不足,才能顯露出某方麵是優點。霍王這人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我怎麼能說出他的優點長處來?”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逝世,新君李治登基,給長輩兄弟們都加恩了一輪,李元軌也沾光加實封滿千戶(漲工資了),又去做“定州刺史”。這個地方在今河北省中部,再往北幾百裏就是今首都北京,在唐朝,則是防禦突厥等北方遊牧軍團的準前線。高宗朝,李元軌在定州守城打過勝仗,治理民政也頗有善績,高宗李治(大概在他身體尚好時)對這位十四叔也比較敬重,傳稱李元軌“入朝,屢上疏陳時政得失,多所匡益,高宗甚尊重之。及在外籓,朝廷每有大事,或密製問焉。”總的來說,李元軌在貞觀朝是以韜光養晦為主,在高宗朝則表現活躍很多,李治死後,建乾陵葬事都是有李元軌深度參與的。

但是高宗死後,武氏掌權,李唐的宗室們很快大禍臨頭。垂拱四年,已經有“司徒”這樣三公尊號的李元軌據稱與越王李貞連謀起兵,事情泄漏,被流配黔州(今貴州省一帶),而且遭受重大侮辱,路上是把他關在檻車裏露天行進的,大概走到哪裏都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圍觀看熱鬧。他沒能走到貴州,半路在陳倉(今陝西寶雞一帶)就死了,具體死因不明。

李元軌有七個兒子,長子李緒最有才藝,封“江都王”,做過金州刺史,也在武後時代被殺,中宗複辟後與父親元軌一起追複爵位,李緒的孫子李暉(是李元軌的重孫了)也複位“嗣霍王”,這是比親王低一階比郡王高一階的爵位,專為親王之子承爵的位子。李暉在玄宗開元年間還做過“左千牛員外將軍”的武官。

李元軌另一個兒子李純封過“安定王”,其餘五子都封為國公或郡公,總的來說武則天掌權之前,他一家的待遇是很不錯的。

以上,是記載在傳世文獻《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裏的內容。近年來,考古界又發現了與李元軌一家相關的幾方墓誌,而且我是在構思完故事開始動筆後,才陸續得知了這些資料(感謝江霏雨、宅宋喵等友好提供),其中有一些很巧合的地方,也可以說說。

首先有一方《唐江都郡王妃裴氏墓誌》,收入2011年出版的《秦晉豫新出土墓誌搜佚》,編著者趙君平、趙文成。這位江都郡王妃裴氏,就是李元軌長子李緒的正妻,她祖父裴寂,父親裴律師,母親是高祖女臨海長公主,就是我正文故事裏“十七公主”的原型那位。注意,李元軌與十七公主同母,純屬小說設定,沒有史料來源的,但是這方墓誌顯示,李元軌的長子真的娶了臨海公主的女兒裴氏為正妻。

當然,李元軌與臨海公主再怎麼也是同父的親兄妹(或姐弟),他們的子女是姑舅表兄妹,在古代一直有表兄妹通婚的習慣,這個巧合也不算太奇怪吧。裴氏生於貞觀二十二年左右,應該比李緒小不少,出嫁當是在高宗年間。武氏時期,她作為李唐宗室王妃和公主女,逃不過噩運,墓誌雲“妃庭掖見拘”,被關進專收罪人家眷和宮婢的掖庭宮。裴氏的身體運氣都不錯,在裏麵苦熬到中宗複辟,又放出來複位回家,最後以七十六歲高壽死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