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趙長平之戰新說(1 / 2)

秦趙長平之戰新說

史海鉤沉

作者:宮春科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上一場著名戰役:趙括紙上談兵、秦軍殺俘40萬,等等,似乎把趙軍慘敗、趙將遺臭辦成了曆史鐵案。難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成果就是這樣一個下場嗎?要知道,整個冷兵器戰爭時代,戰馬的作用不亞於坦克,騎兵部隊絕對是當時閃擊的主角和中堅。長平之戰,趙軍敗給秦軍,就好似火槍大炮敗給了大刀長矛,還敗得如此慘烈,怎叫人不疑竇重生?

為何趙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對於相信“天命觀”的古人來講,殺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曆史上大規模殺俘事件並不多見,戰國時秦軍長平殺俘40萬,楚漢時項羽坑殺秦軍20萬,是殺俘人數最多的兩次事件。

項羽殺秦軍全部戰俘獨留三員秦將,他們投降項羽苟且偷生;而趙將趙括與官兵同生共死,率軍頑強地同秦軍戰鬥了49個日夜,並身先士卒,率領趙兵衝擊秦軍。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真實的趙括並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碌碌無用之輩,趙括的父親趙奢戰功赫赫,趙奢的軍功章裏絕對有趙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趙括隨父親攻打齊國,用釋放俘虜、往城裏拋糧食的辦法,在一個月之內,拿下由最擅長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麥丘城;公元前270年,趙括向父親獻策,用暗中挑撥的辦法,擊潰從韓國借道的秦軍。長平之戰開始時,與趙軍主將廉頗對壘的秦軍統帥是王齕,趙括來了以後,秦王才換上白起,王齕改作白起的副手。三員秦將和趙括相比,誰更該遺臭萬年?

商鞅變法後,秦軍在戰鬥中都是腰間掛滿敵軍頭顱,以待戰後求功求爵;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生靈塗炭,攻占趙國都城後屠城以泄當年做人質之憤,秦國何來仁慈可言?可是,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卻釋放了200多名尚未成年的趙軍士兵。原來,這並非秦軍出於仁慈的善舉,而是讓他們回去後散布恐懼,渙散趙國人心。長平一役,趙國已是舉全國之力,否則這些尚未成年的士兵也不會上戰場。趙國精銳盡失,秦國何來多此一舉呢?原來,長平之戰後的趙將李牧,依舊讓秦軍頭痛不已,軍事上無法擊垮,不得不采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殺死了這個心腹大患。

究其原因隻有一個,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曆史。

秦國並非完勝,趙國並非完敗

秦趙兩國是當時戰國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強國,但兩國的實力對比,絕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秦國是從春秋以來一直屹立的大國,坐擁富庶的八百裏秦川,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從經濟到政治再到軍事,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經過不斷的擴張,在長平之戰之前,擁有了大量戰略要地,特別是取得渭水、黃河、洛水的航運船後,糧草可以輕易運到中原作戰各區域。趙國雖是此時七雄中的老二,但畢竟是春秋三家分晉—曾經晉國的三分之一多一點,國土麵積、經濟實力都無法和曾經的晉國相提並論。因此,長平之戰絕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較量,秦強趙弱且實力懸殊是不爭的事實。

趙國采用以逸待勞的打消耗戰策略是完全正確的。任用廉頗為將,在邯鄲地區集結40萬名訓練有素的將士,運用秦軍勞師襲遠、糧食運輸成本高的劣勢與秦軍對峙3年。但是,畢竟秦趙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趙軍要供應作戰及其他各類人員近50萬人長達數年的供應絕不是一個小問題。雖然齊國和楚國等國做出援助的承諾,但事實上,這兩個國家並不願意看到離自己更近的趙國因擊敗秦軍而強大,於是背信棄義,沒有提供物資援助。趙國不得已撤換了堅壁不出的廉頗,趙括的主動出擊也是迫不得已。

主動出擊的過程是慘烈的,結果是趙軍主將趙括戰死,趙軍全軍覆沒。40萬趙軍被坑殺的說法,和曆史將趙括定義為隻會紙上談兵如出一轍。事實上,40萬趙軍絕不可能坐以待斃,等著秦軍過來活埋,這40萬人中的大部分是戰死的,秦軍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人數絕對不少。迄今為止,在古戰場長平地區還能挖掘出成千上萬具遺骸,這些遺骸有趙軍的,也有秦軍的。趙國最終滅亡而秦統一六國,讓趙國喪失了曆史話語權,秦軍為遮其醜必然會誇大戰果。

趙軍損失40萬將士看似敗了,但當時都城邯鄲可能被圍、國家可能滅亡的危險卻消除了。長平之戰後,秦國不僅沒能乘勝滅掉趙國,反而數次被其餘五國痛擊,甚至一度被攻入鹹陽郊區,20多年之後才恢複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