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畢竟不隻是戰場上武器的較量,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實力的較量。趙國隻是曾經可以和秦國平起平坐、結為秦晉之好的晉國的三分之一,秦國的商鞅變法取得了全麵成功,趙國隻是軍事改革一支獨秀。最關鍵的是,趙國處於“老二”效應的尷尬之中,其餘五國對趙國的忌憚更勝於秦國。試想,如果齊楚兩國在長平之戰中能給予趙軍糧草支持,哪怕在秦趙對峙的白熱階段有一國出兵擊秦的話,被坑殺的可能就是秦軍而不是趙軍。六國如果能利用長平之戰的戰果齊心協力,乘勝追擊,秦國全麵潰敗並非不可能。這樣的機會在長平之戰以前有很多次,但長平之戰卻是最後一次,六國喪失了最後一次自救的機會。長平之戰的結果讓趙國和其餘東方五國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要不是趙王冤殺了李牧,秦王統一六國的時間還會延後。由此不難看出,長平之戰,秦國非但沒有達到戰略目的反而元氣大傷,秦國並非完勝,趙國並非完敗。
富國強軍統一才能持久全勝
綜上所述,秦趙長平之戰並非是通常認為的趙國慘敗,趙國在強大於自己數倍而又遭受盟國背棄的情況下,能取得如此戰績,的確不易,這主要得益於趙武靈王時期成功的軍事改革。沒有這場軍事改革,在地勢上充當燕國軍事肉盾的趙國,在戰國後期的命運不會比燕國和韓國強多少,絕不會成為比楚國更令秦國頭痛的對手。可以說,趙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將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至少遲滯了半個世紀。然而,這場軍事變革終究未能改變趙被秦滅的命運,長平之戰趙軍先進的騎兵在和秦國傳統步兵的較量中也沒能取得壓倒性勝利。拋開戰術層麵的地形論不講,從戰略層麵來看,秦興趙亡命運的注定向曆史昭示,僅僅靠軍事改革的成功很難取得持久的全勝。
戰爭不單單是軍事實力的比拚,更是政治的繼續,是經濟、文化、外交等綜合實力的較量。僅僅依靠軍事改革的成功,僅僅依靠軍事實力的壯大,可以勝得了一時,但無法贏得萬世。不僅長平之戰隱晦地證明了這一點,希特勒的德軍裝甲部隊閃擊歐洲最終敗北,美國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沒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留下至今難以收拾的爛攤子,都反複印證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變法變革時期,變者強,不變者亡,全變者強,部分變者亡。變革的深度、廣度、力度決定著一個諸侯國的生死存亡。戰國時剩下的七個國家都是因變革而延續下來,但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經濟、政治、軍事,而且涉及外交、文化等各領域,秦國的勝利不僅僅隻是軍事的勝利。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勞師襲遠,糧草運輸成本遠遠高於趙國,但消耗戰中趙國的糧草依舊耗不起,這與秦國經濟改革的成功、手有豐厚的餘糧不無關係。趙國自己糧草不夠,又得不到齊國和楚國的援助,這和秦國外交文化改革的勝利密切相關。趙國隻是軍事改革一枝獨秀,建立騎兵走在了當時新軍事變革的潮頭,而其經濟上沒有起色,政治外交上和其他五國一樣狹隘短視,不斷錯失良機,幾乎將軍事改革成果抵消幹淨,難以改變最終覆亡的命運,40萬精銳趙軍和將領趙括浴血奮戰,戰果不凡,最終卻淪為坐以待斃的坑殺和紙上談兵的笑柄,可悲可歎。
曆史是一麵鏡子,全麵深刻看待這段曆史評價這次戰爭,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展望未來。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步入深水區,到了攻堅克難隻剩硬骨頭可啃的關鍵階段。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在取得快速進步的同時,也麵臨著來自各方麵的挑戰。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各領域的挑戰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必須堅持走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道路,把深化國防軍隊改革有機融入到整個改革大局中去,既為全麵改革保駕護航、持續給力,又要搞好軍民融合,充分借鑒吸取各行業、各領域改革的成果,在提高綜合實力的基礎上讓軍事實力更高、更尖、更強、更持久。隻有如此,當代的軍人才能真正主宰將來的戰場,曆史才能鑄就我們新的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