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歧路上的舞步
軍事縱橫
作者:劉承祥 賈易飛 張雪
德軍是一支世界各國公認的強大軍隊,以高度的紀律性與頑強的戰鬥力而著稱。在世界軍事史上,德國軍隊在很多方麵都堪稱典範,如建立參謀部、首創閱兵正步等,但在二戰中,德軍誤入歧途也給他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在取得一次次軍事勝利而組織多次閱兵的同時,也在曆史歧路上越走越遠。
士兵的鏗鏘舞步
—普魯士用正步開啟現代閱兵先河
閱兵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實力的展示,是提振軍威士氣的重要手段,它的曆史幾乎和軍隊一樣長。德軍用一種新的更加有力的行軍步伐實施閱兵—普魯士操典中開創了閱兵式行軍正步,並取名為“鶴步”,也稱“德式正步”。這種行軍正步的主要動作特征為:每個人上身直立,兩腿繃直,兩腳著地用力,隊伍遵循一定節奏整齊前進。這種正步訓練起來費時費力,與軍隊日常行進方式也有較大差異,但軍隊以正步行進時,士兵軍靴上的鐵掌拍打地麵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使軍隊變得更加威武雄壯、士氣高昂。在當時,正步代表著普魯士軍隊嚴明的紀律與不可戰勝的士氣。
後來,正步被許多國家的軍隊借鑒用於閱兵式,並根據各國士兵不同的身體條件加以修改。在1949年的新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中,我軍原計劃采用蘇聯式正步,但軍委首長多次開會研究後一致認為,蘇聯式正步不適合中國軍人,最後決定采用劉伯承司令員親手製定的步兵操典—以德軍正步為模板,並借鑒蘇聯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調整步幅以適合中國人的體型。
曆史歧路上的舞步——納粹德國用閱兵向全世界宣戰
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次年當選德國元首,德國全麵進入納粹統治,龐大而恐怖的戰爭機器被開動起來。閱兵變成納粹炫耀武力、希特勒展示個人侵略野心的鬧劇,德軍更喜歡在被吞並和占領的國家組織聲勢浩大的閱兵,借此證明自己強大的實力。
“赫赫有名”的紐倫堡大閱兵 紐倫堡,在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即德意誌第一帝國時期)是皇帝的常住地。因為非常迷戀德皇建立的所謂“千年帝國”,希特勒對此地情有獨鍾,將紐倫堡選作納粹的大本營。
1933年納粹上台後,希特勒把紐倫堡定為納粹黨代會會址。每屆會期一周的黨代會召開時,至少50萬納粹黨員雲集於此。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反猶太《紐倫堡法案》也因為在此地通過而得名,“赫赫有名”的紐倫堡大閱兵就是在這裏的齊伯林閱兵場進行的。
紐倫堡大閱兵充滿了戰爭的狂熱,閱兵當天成為了納粹分子心目中的“聖日”。在齊伯林閱兵場上,以往莊嚴的閱兵更像一場宏大的宗教集會,成千上萬來自不同階層的“鐵血政策”崇拜者們接受了希特勒的“聖禮”。正是一次次的“聖禮”,讓德國軍人變成了真正的魔鬼,甘願為希特勒充當炮灰。
納粹戰敗後,紐倫堡閱兵場的閱兵台和黨代會會堂的屋頂被美軍用炸藥爆破,而審判戰犯的國際法庭也被設在紐倫堡,當年在閱兵場上風光無限的納粹將軍們,在紐倫堡得到了應有的審判。
吞並奧地利後的維也納閱兵 奧地利地處歐洲心髒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希特勒獵取的第一個對象。1938年3月13日,在德軍壓境和希特勒的威脅下,奧地利被迫簽署《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德國正式吞並奧地利。
3月14日,德軍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對希特勒來說,這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隻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此日,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布“德奧合並”時,卻受到成千上萬人的熱烈歡迎。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林茨來到維也納,40輛坦克在前麵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納粹分子的歡迎。在閱兵的大部分時間裏,身著棕色突擊隊員軍服的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裏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揮舞著飾以納粹標誌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甚至把這個標誌縫在奧地利國旗上。“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國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意誌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為希特勒祝壽的閱兵 1939年4月20日是希特勒50歲生日。熟諳希特勒個人喜好的德國人,在柏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為希特勒慶祝生日。此時德國剛剛吞並奧地利,德國人對希特勒的崇拜和擁護已經達到頂峰。閱兵當天,所有人都穿著節日盛裝,多國外交使節受邀參加閱兵觀禮,德國的電台對閱兵進行了現場直播,德國的電影導演將這勝大的場麵拍成紀錄片。整齊的步兵,威武的騎兵,上千輛的汽車、坦克、裝甲車、火炮,幾乎布滿整個廣場的納粹萬字旗,與其說是壯觀,不如說是恐怖,因為這預兆著戰爭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