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戰爭更早打響的戰爭(1 / 3)

比戰爭更早打響的戰爭

軍事縱橫

作者:喬良

到今年8月,這場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之一的,在一個國家領土上曆時最久、戰線最長、傷亡最大、損失最重,以日本侵略者的失敗而落幕的戰爭,已過去整整70年。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細節

毫無疑問,中國是反法西斯—抗日戰爭的勝利者。但同時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場極為悲壯的慘勝:作為勝利方,我們為這場勝利付出的代價比失敗方還要巨大,這是何等令人痛切的事實!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結果?隨著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臨近,各種回顧與反思文章對這場戰爭及至百年中日關係史,進行了宏大的描述和概括。以我有限的閱讀所見,其中極具深刻洞見者,莫過於劉亞洲將軍的一段話:“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中日兩國同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一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一個則止於外形。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當飯吃的消化了,強身,健體;當衣服穿的,隻撐起一個模樣……結果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這是對甲午戰爭的痛徹反思。但它所指出的中國人的毛病,卻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中,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節,無不浸透和反映出我們民族優秀品質之外的盲目自大、不思進取、大而華之、重言輕行的一麵。適逢戰時,軍人是時代的主角,這方麵在中國舊軍隊身上的投射尤為明顯;而蔣介石為了蕩平軍閥割據,剪除共產勢力,更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其直接後果,就是對近在肘腋的禍患、迫在眉睫的戰爭,從心理到物質都準備不足。這是導致抗日戰爭伊始,盡管中國軍人氣貫長虹,將士用命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鐵血犧牲與強敵苦戰,但最終還是節節失利的根本原因。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謀算,戰鬥的勝利則取決於細節。戰爭的勝利是由戰鬥的勝利累積的,因而也就意味著細節決定勝利。

細節是準備出來的,戰爭準備就是細節準備。事實證明,中國軍隊的每一次失利,都幾乎不是由於將軍懼戰、士兵怕死,而是與細節準備不足有關。在這些每一隻馬蹄鐵的丟失都可能決定戰爭勝敗的細節中,有一項至關緊要的細節—兵要地誌。在這方麵,與早於半個世紀前就下手做準備的日軍相比,中國軍隊一開始便先天不足。

蔣介石輸在了起跑線上

20世紀之初,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一批早期中國軍人,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返國。他們為中國軍隊帶回了《步兵操典》《築城教範》《陣中要務令》等典範令教材,但唯獨沒有兵要地理類教範。這是因為這類在日本陸軍大學才會教授的課程,蔣介石等陸軍士官生是無從接觸的。這一先天不足,自然也就構成了當時中國軍隊的先天不足。而後來成立的國軍陸軍大學設置的多達70課時的兵要地理課程,則是蔣百裏從德國留學歸來,擔任陸軍大學校長之後的事情。而此時,作為國軍骨幹的黃埔係早已形成。蔣介石等人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未能學到的東西,他的門生們在形同速成的早期黃埔軍校中同樣沒能學到。此後八年抗戰的事實表明,這一先天不足對戰爭的進程及其艱苦卓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從不止一篇戰爭回憶文章中,都會讀到當事人對中國軍隊自己繪製地圖的抱怨,亦間或有因繳獲日軍繪製的作戰地圖而喜出望外的描述,聞之令人唏噓。

那麼,何謂“兵要地誌”?它又因何對戰爭如此重要?

用我國當下首屈一指的兵要地誌專家沈克尼先生的話說,“兵要地誌是根據作戰需要,對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因素及其對作戰行動的影響進行綜合記述和評價的一種軍事資料”。

中國人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其實比糧草更先行一步的,是一支軍隊特別是戰場指揮官對其作戰地域兵要地誌的掌握。兵法雲:“先謀而後動。”在哪兒先謀?就是在兵要地誌上。對戰場情況、敵我態勢了如指掌,焉有不勝之理?因此,相關作戰地域準確詳實的兵要地誌,對交戰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先於對手了解掌握作戰地域的地形地物、水文天氣、民風社情、糧秣供給、道路情況等等,就成了敵我雙方在戰爭之前先要打響的戰爭。誰在這場戰爭之前的戰爭中打不贏,誰就可能輸在戰爭的起跑線上。在這一點上,蔣介石和他的部隊技不如人,是抗戰一開始雖仗仗血戰,打得艱苦頑強,但仍不免一再失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