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黎明:票房越來越高,路越來越窄(2 / 2)

《環球人物》:如何看待IP電影?

周黎明:IP電影是製作人在沒有眼光時的一種保險措施,不僅中國有,美國也有。實際上電影老板買的就是它的人氣。但這種影片很少拿獎,或是受到同行的尊重。

《環球人物》:目前來看,IP似乎已成為票房的一種保障。

周黎明:並不是貼了有名的標簽就一定會紅。有人說,電影《同桌的你》走紅是因為同名歌曲,幾年前《康定情歌》也被拍成電影,票房卻很慘淡;電影《左耳》改編自網絡小說,成績不俗,《我是女王》同樣來自網絡小說,卻賠得一塌糊塗。大家隻看到那些走紅的IP,對失敗的全部裝作看不見。

《環球人物》:據媒體報道,目前網絡小說版權幾乎被買光。以郭敬明為例,他的小說影視版權3年內漲了近10倍。

周黎明:做IP本身沒錯,但把它推向極致就顯得荒謬。盲目追捧IP凸顯了投資人沒眼光。他們之前把重點放在明星身上。行業內有個段子,稱範冰冰、黃渤、黃曉明、Angelababy 為“漫咖啡四大神獸”,意思是說,在咖啡館談影視、拉投資,一提陣容就會有這4個演員;而鹿晗、吳亦凡、李易峰、陳偉霆,統稱為“PPT之神”,什麼節目招商引資,都把這4個“小鮮肉”列在洽談邀請的名單裏。而現在,這些不會看劇本的老板又盯上了擁有龐大讀者量的網絡小說。

在好萊塢,具有遠見卓識的電影老板,每年都會投幾部不被別人看好的影片。比如《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裏麵沒有明星,故事也冷門,居然就成了。對於投資人來說,這才是值得自豪的事。

《環球人物》:網絡小說改編熱,是因為原創力匱乏?

周黎明:的確,我們的創作力非常匱乏,更糟糕的是,大量來自互聯網的資金開始進入,認為用錢可以砸出來好電影。這是對電影的誤解。偏偏這一行,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靈感和創造力。

多爛的電影都有人看

采訪當天正值《小時代4》上映,周黎明坦言沒興趣關注,“不想再給他們做廣告了”。說到當初為何會關注這樣一部電影,周黎明表現得很無奈。當時《小時代1》入圍了一個由他擔任評委的電影節,包括周黎明在內的評委們都沒投票給它,但它一路得獎,“最好笑的是,最後一輪的票數,比所有評委的人數還多。”在周黎明看來,“你賺你的錢就好了,不要再想拿個什麼大獎,大獎就應該歸像《親愛的》這樣的電影,那是有人文追求的。”

《環球人物》:在當前的電影市場中,什麼樣的作品算是好電影?

周黎明:肯定不能因為有高票房就說它是好作品。票房隻代表商業上的成功,跟藝術上的成功完全不相幹。很多媒體把這兩樣混為一談。這很可怕,導致電影排名完全由票房決定。最佳影片和最賺錢影片應是兩張榜,理想狀態是,它們中某些影片是重疊的。但最近這兩年,重疊的影片越來越少。

《環球人物》:專業人士普遍認為,近年來優秀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少,奇怪的是票房成績卻逐年攀高。

周黎明:當前的電影行業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的家電行業,處於一個很初級的水平,多爛的產品都賣得出去,因為市場需求非常大。目前觀眾還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喂什麼都覺得好,根本不看演技、故事。這在國內上映的所謂好萊塢大片上,尤其明顯。幾年前,我就說過,中國市場已成為好萊塢爛片的救命稻草,因為我們照單全收。

《環球人物》:相比之下,文藝片的市場成績大多非常不理想。

周黎明:通常文藝片的票房要比商業片低一些,美國也一樣。但好萊塢是兩條腿走路,拍商業片賺錢,也拍一些投資回報率沒那麼高的影片,或滿足社會責任感,或滿足對美學的追求。這在電影工業中才是正常的現象。雖然我們現在的票房越來越高,但路越走越窄。同類型同題材的影片紮堆,情節也大同小異。我曾想拍一部劇,把所有被用爛的橋段都放在一起,從第一分鍾就灑狗血直到最後,不過我擔心現在的年輕觀眾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反諷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