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黎明:票房越來越高,路越來越窄(1 / 2)

“大陸第一影評人”周黎明談當下電影

票房越來越高,路越來越窄

人物簡介:周黎明,1962年生,浙江人,撰寫電影評論10多年。中山大學碩士,後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就讀並獲MBA,同時進修影視製作和研究。已出版的作品有《學會“膚淺”》《好萊塢啟示錄》《四麵楚歌》等。

周黎明很久沒寫影評了。頂著“大陸第一影評人”的稱號,他的最近一篇關於中國電影的評論還停留在去年10月份上映的《黃金時代》。

美國《洛杉磯時報》稱周黎明為“中國的羅傑·埃伯特”(美國著名影評人,在好萊塢有著德高望重的地位)。這或許與他的旅美經曆有關。2001年,身居美國矽穀的周黎明,利用空餘時間為國內媒體撰寫關於西方電影的影評。他的評論風格自由,有趣親民,與當時沉悶的學院派形成鮮明對比,受到大批讀者的歡迎。

更難得的是,周黎明對中國電影的評論毫無虛矯。據說,張藝謀手下團隊曾專門不請周黎明提前觀看《三槍拍案驚奇》,因為“他們大概知道該片質量不佳,周黎明不可能對它進行誇獎”。《小時代1》上映時,周黎明批評它是一朵“奇葩”,拜金程度已經超出底線,大量的郭敬明粉絲圍攻周黎明,隨後郭敬明本人也加入到論戰中。

從事影評這麼多年,難免遇到“你行你上”的嘲諷,這次周黎明還真親自出馬了。由他改編、執導的王爾德經典話劇《不可兒戲》剛剛結束了10場演出;去年他編導的話劇《環路男女》馬上要迎來第二輪的全國巡演。這當然不是為了回擊那些揶揄諷刺,對周黎明來說,無論影評,還是話劇,都是自己眾多表達中的一種,重點不在於說的方式,而在於說的內容。

王思聰是王爾德的隔代真傳

可能是寫影評太有名氣,大家都忘記了周黎明的專業是英美文學,英文寫作才是他養家糊口的本職工作。如此看來,改編話劇《不可兒戲》算是他回歸本行。

《不可兒戲》是19世紀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創作的一部諷刺風俗喜劇,充滿了對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社會以及上流階層的嘲諷。1895年在倫敦首次公演後,大受歡迎。120年後,周黎明將它移植到中國。原著裏,巴拉克諾夫人侃侃而談自己的審美:“法國歌都不太正經,德國歌聽起來就正正派派”,周黎明把它改成“鳳凰傳奇不行,太俗,王菲吧,我老怕她出家”。原著中引出故事的是一個刻了字的香煙盒(當時香煙盒非常貴重),周黎明把它換成了iPad,因為上麵的微博微信同樣能起到透露信息的作用……在周黎明看來,改的都是表象的東西,原著的精髓沒變。

《環球人物》:王爾德的精髓是什麼?

周黎明:在於他的自嘲精神。他是一個很物質、很入世的人,對財富、名利、美貌都是有追求的。但他在表達了對所有世俗東西的追求後,還把它們嘲諷了。這是他高級的地方。他雖然追求這些,但也知道它們並不代表最終的幸福。

《環球人物》: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將王爾德引入中國?

周黎明:因為《不可兒戲》裏描繪的社會心態,跟當下中國非常契合。這個故事在30年前的中國絕不會被接受,而當下中國對待金錢、名利不再是二元化的態度。比如被網友們稱為“國民老公”的王思聰,他過著被人羨慕的富二代生活,同時也批評其他富豪。可以說,他既享受財富名利,又調侃戲弄它。在這一點上,王思聰是王爾德的隔代真傳。如果還沒滿足溫飽,這種心態可能個別人會有,但不能成為一種社會心態。這是社會物質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的。我做這部戲不是為了學術研究、文學考古,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它的當下性。

《環球人物》:中國版的《不可兒戲》和原著嘲諷對象是一樣的嗎?

周黎明:都嘲諷了人們對財富的盲目追求。觀眾會覺得,台上的人很可笑,但又會隱隱覺得那個人的很多想法跟自己是一樣的。它的諷刺再怎麼刻薄,終究是善意的。不像以往,對財富的諷刺是一個階級分析的立場。《不可兒戲》實際上在講,我們每個人都有瑕疵,都有可笑、荒唐的一麵。它就像是在舞台上立了一麵鏡子,讓你照照自己,原來我們在對待財富、名利上有多可笑。我們可以追求名利,但要稍微超脫一點。

IP電影熱是投資者沒有眼光

周黎明開玩笑說,《不可兒戲》更適合拍成電影,因為故事輕鬆,符合如今電影圈最火的IP電影概念。IP是指知識產權,一首歌、一部網絡小說或某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哪怕隻是一個名字、一個短語,把它們改編成電影的影視版權,就可以稱作IP電影。2012年,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甄嬛傳》成為現象級電視劇;2013年,《致青春》的改編引爆了青春電影題材;2014年,《古劍奇譚》《匆匆那年》登上熒屏和銀幕;2015年,《何以笙簫默》引爆全屏幕;就連《新華字典》最近也被立項計劃拍攝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