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旬畫家陳佩秋:藝術也要講科學(1 / 3)

學繪畫、搞鑒定,她始終嚴謹細致,分毫不差

九旬畫家陳佩秋:藝術也要講科學

人物簡介:陳佩秋,字健碧,齋名秋蘭室,河南南陽人,1922年12月生。1944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受業於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等大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陳佩秋和她已故的丈夫謝稚柳可以說是滬上畫壇的雙璧,在整個當代中國書畫界,他們亦閃耀著各自的光輝。圈內人喜歡用“趙管遺韻”來形容這對夫妻的風雅,將他們比作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與他的夫人管仲姬。更有人認為,陳佩秋的格調,遠在管仲姬之上。管仲姬的作品未脫閨閣脂粉之氣,而陳佩秋雄沉端莊、綺麗典雅,自創一格。

陳佩秋本人也和她的畫一樣,言談舉止讓人感覺到一種不讓須眉的氣度。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個“金迷 ”,熟讀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她的身上也有著一股任俠之氣。“有一種人是溫吞水,激動不起來。而我年輕時總忍不住暴跳如雷,容易得罪人。現在年紀大了,不和人家頂了。”盡管脾氣收斂了,但是臧否人物,評論起書畫界的亂象,她依舊毫不留情。犀利與直接之處,讓《環球人物》記者不禁咋舌。

舍棄畫畫搞鑒定

這位書畫大家的住所位於上海長寧區。出了電梯,隻見陳佩秋的家門口擺放著一大箱的簡易拖鞋,想來是門庭若市。采訪中,老人家也表達了對這件事的困擾。她歎著氣說:“張大千是在出國的那些年,沒人打擾,才做出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要是今天這個人找,明天那個人找,怎麼靜下心來做研究工作?”

90多歲的她是頗有威望的大畫家,捧著重金登門求畫者自是不少。近些年,她卻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中國古代書畫的鑒定上。這一方麵是因為鑒定大家謝稚柳的影響,而直接的緣起,則是張大千暮年掀起的關於五代畫家董源那幾幅畫的爭議。

董源被認為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畫作極大地影響了元代以後山水畫的發展方向。著名的《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三件作品,一直被認為是董源的真跡,是五代山水畫的典範之作。1980年,身在海外的張大千托人給他的老朋友謝稚柳捎話,稱這三件作品“有問題、需要再研究”。當時謝稚柳認為,張大千“鑽牛角尖”了。

1983年,張大千去世,這件事也就被擱置起來。後來改革開放,謝稚柳和陳佩秋借著出訪交流的機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裏觀摩到許多五代、北宋時期的畫作。經過一番研究、對比,晚年的謝稚柳越來越覺得“張大千是對的”。但病榻之上的他終究沒有來得及將自己的質疑公諸於眾。陳佩秋繼承了丈夫未竟的事業,花費大量時間潛心研究,將謝稚柳生前以及她自己對《瀟湘》三圖的疑問告知了天下。

此外,2001年,八旬高齡的她還曾連續伏案11個月,重新審鑒被公認的美術史上的傑作——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她指出,這一幅並非唐畫,更非閻立本的作品,而是徹頭徹尾的偽作。此論一出,立刻引起海內外藝術界的一片嘩然。

“把好的東西說不好,不好的東西當寶貝,是對曆史的不負責,對藝術的不負責。”鑒定古畫時,她不輕易放過任何細節。鑒定界有一種“半卷”或“半尺”的說法,意思是對於一幅畫,鑒定家隻要打開半卷或半尺,便能立判真偽。但在陳佩秋看來這完全不可取:“碰見高明的作偽者,細心辨認還怕看走眼,何況隻看半尺?這種自大的做法,實在不適宜在鑒定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