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中國女人的義舉:比利時的女版辛德勒(2 / 2)

第三天,被逮捕的97個人奇跡般地又被放了回來。沒過幾天,馮被納粹德國調回柏林。這次見麵成了她和馮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見麵。

1948年2月,馮·法爾肯豪森回到德國就被蓋世太保抓了起來,作為異己分子準備送上法庭審判。但二戰結束的腳步逼近了柏林,德國投降,馮·法爾肯豪森作為戰犯又被交給盟軍監管。1948年,馮被引渡到比利時。1950年,馮作為德國在比利時的頭號戰犯接受審判。

聽到這個消息,錢秀玲坐不住了。她到處奔走呼籲,尋找她救助過的人聯名上書,主動接受比利時媒體的采訪。她告訴記者,馮是一個侵略者,但同時,他又盡其所能,從人道主義出發,使許多比利時人免遭殺身之禍。對他的功過應該全麵評價。

她說:“我在二戰期間為比利時人做過一點事情,國家因此授予我勳章。我的成功恰恰就是因為馮·法爾肯豪森冒著生命危險,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法庭開庭時,錢秀玲還和她救助過的幾個人出庭為馮·法爾肯豪森作證。最後,因為馮·法爾肯豪森作為德軍占領軍的首領,對戰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當時,比利時一位著名的反德國納粹女英雄——希茜拉·溫特偷偷地到監獄給馮送吃的、穿的。馮服刑3年多,被提前釋放。馮與希茜拉·溫特攜手回到德國的波恩定居。1966年,馮·法爾肯豪森去世,享年88歲。

她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二戰結束之後,艾克興市政府舉行聲勢浩大的表彰大會,比利時政府特授予錢媽媽國家英雄勳章,並將一條街命名為“錢秀玲女士之路”。錢秀玲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國王和王後將親自簽名的合影贈送給她,留作紀念。

比利時政府授予錢秀玲的「國家勳章」

而此時的錢秀玲一家居住在首都布魯塞爾凱旋門鄰近的一所普通知識分子宅院裏。

走進錢家,看不見政府頒發的“國家勳章”,也看不見國王和王後送給她的珍貴禮物,據說她都讓兒子收到不知哪個抽屜裏去了。每當人們景仰地向她提起當年的往事,老人總是淡淡地、帶著一絲抱歉回答:“我忘了,都記不得了。”倒是年輕一輩們追問,初戀時,葛利夏和她是誰先開始追求的對方,常常惹得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泛出羞澀又興奮的潮紅。

老人的兒子說,她母親戰後很不願接受采訪,她寧願把那個扭曲的時代忘個一幹二淨。無數次過濾之後,她隻願記住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比如愛情,比如親情……

老人除了一位跟隨她多年的從宜興老家請來的保姆,還育有一兒一女,雖然離開家鄉已半個多世紀,但錢媽媽的居家服飾跟普通中國家庭的中國老太太並無區別。“鄉音無改鬢毛衰”,與自己人說話時,依然是自小那口帶著宜興口音的普通話。

錢秀玲在小鎮上開了中國餐館,取名孔子酒家,她與中國同胞共同捐款,創辦了比利時第一所中文學校——中山小學,讓中國同胞的孩子接受中國的文化教育。1990年,她在比利時華僑華人中,發起讚助比利時國王慈善基金活動,比利時國王及媒體對中國僑胞給予高度讚揚。

2001年,以她為原型的電視劇開拍。錢家先後給劇組發了30多封信,反複強調不能用錢秀玲的本名。片中,錢秀玲並不承認自己是“英雄”,認為自己隻是出於良心,做了一個正常人應該做的事。

2008年8月1日,錢秀玲老人安然辭世,享年95歲。比利時人稱她為“比利時的中國母親”,對艾克興市有著再造之恩。 2014年,《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一書的作者張雅文再次赴歐洲深入采訪了德國將軍法爾肯豪森的人生故事,同時采訪了拉貝的孫子、救助了許多南京難民的丹麥青年辛德貝格的外甥女、找到為猶太人辦簽證的中國外交官何鳳山的舊址,還采訪了中國駐德大使,真實地寫出了錢秀玲與法爾肯豪森冒著生命危險,拯救比利時反戰誌士的故事。“錢秀玲不僅是中國和比利時人民的驕傲,也是人類的精神財富。”張雅文說。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