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中國女人的義舉:比利時的女版辛德勒(1 / 2)

一個中國女人的義舉:比利時的女版辛德勒

紀實

作者:肖然

編前話:2015年6月2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瀛台會見到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夫婦。期間,習近平向菲利普國王夫婦贈送了一本書———英文版的《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出版於2002年,該書講述了二戰期間身處比利時的中國女性錢秀玲從蓋世太保槍口下營救一百多名比利時反戰人士的真實故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刊選發錢秀玲女士的事跡,願我們記住這位偉大而平凡的女性,願我們珍惜和平幸福的年代。

一個遠赴比利時求學的中國女子

1944年6月9號,也就是盟軍登陸後3天,比利時戰區的蓋世太保們開始了最後的瘋狂,而一位來自中國的女性,憑借她的勇氣和智慧,雖身懷六甲,卻從納粹的槍口之下成功營救近一百名比利時人,她的名字叫錢秀玲。

比利時人對她有著諸多不同的叫法:“中國小女孩”、“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中國的女‘辛德勒’”、“比利時的中國母親”、“國家英雄”,這其中包含著比利時人對這位二戰女英雄的無限敬意。

錢秀玲,1912年出生於江蘇宜興的名門望族。其堂兄錢卓倫,國民黨中將,曾曆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一廳廳長、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等職。雖家境優裕,錢秀玲卻不驕不奢。學生時代起,她即立誌科學報國,最大的理想是去法國居裏原子能實驗室學習,希望成為像居裏夫人那樣的科學家。

1929年,17歲的錢秀玲像那個時代無數有抱負的青年一樣,孤身一人,負笈求學,來到比利時最有名的魯汶大學化學係就讀。22歲便獲得了魯汶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漂亮而又東方風韻十足的錢秀玲,和同校醫學係比自己大幾歲、具有俄羅斯和希臘雙重血統的葛利夏漸漸走到了一起。婚後,她隨丈夫來到距離布魯塞爾一百七十公裏的偏遠小村艾爾伯蒙,開了一家診所。在這裏開始了他們長達六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幸福婚姻,直到1996年葛利夏逝世。

奔波在救人的路上

1940年5月,德軍占領比利時。在錢秀玲居住的小鎮,一個叫羅傑的參加抵抗活動的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埋下地雷,炸毀了德軍軍列通過的鐵路。事情暴露後,羅傑被捕,旋即被判處絞刑。

錢秀玲得知這一消息後,中華傳統文化在她身上所孕育的正義感把她推向了那段畸形曆史中的英雄舞台。和所有比利時人一樣,她決不願看到“爆炸英雄”遭遇悲慘的結局。偶然之間,她從報紙上看到馮·法爾肯豪森這個名字。

亞曆山大·馮·法爾肯豪森曾作為德軍中尉參加八國聯軍,到過中國,後入柏林東方學院學習,並出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1934年至1938年期間,他曾在中國擔任國民黨的軍事顧問,與錢秀玲的堂兄錢卓倫互相賞識,最終結為莫逆之交。

錢秀玲赴比國留學前,錢卓倫曾對堂妹說,要是遇上難事,可以找馮幫忙。錢卓倫多次給錢秀玲寫信:法爾肯豪森將軍與其他德國人不同,為人正直,極富正義感,對中國和中國人感情很深。

“馮現在是納粹頭子,會不會六親不認,更加大開殺戒呢?”雖然有著種種擔心,但救人如救火,錢秀玲還是馬上字斟句酌地給馮·法爾肯豪森寫了封信,懇求他能從人道主義考慮,設法使羅傑免於絞刑。第二天一早,她帶著這封信和堂兄錢卓倫的信,趕早班車到160公裏外的首都布魯塞爾。千辛萬苦找到馮後,錢秀玲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來意,馮猶豫了一下說:“我會想辦法的,讓我試一下吧!”很快,羅傑的死刑改成了苦役,而且,另一名死刑犯也因此獲救。

1944年6月7日,在艾海德姆鎮附近的艾克興市,地下抵抗組織殺死了3個德國蓋世太保。德軍開始瘋狂報複,逮捕了97名青年男子,要求當地居民在一天內交出凶手。否則,每隔半小時槍斃15個人,直到交出襲擊者為止。人們在悲憤絕望中又想到了錢秀玲。

當時錢秀玲正懷著大女兒,她連夜坐一輛破車,冒著受冷槍和流彈襲擊的危險,趕到了布魯塞爾,請馮·法爾肯豪森幫忙。這一次連馮·法爾肯豪森也十分為難,因為他的厭戰情緒和釋放比利時抵抗運動分子,引起了蓋世太保的不滿並受到監視,希特勒也對他失去信任。但當他看到一個大著肚子的異國女子的勇敢和真情時,馮·法爾肯豪森還是下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