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曹大爺受長期在外工作的兒子媳婦委托,在家畢恭畢敬地伺候著曹家的“香火”——今年剛滿14歲的孫子。孩子剛讀初中,看到高年級有同學用手機,回家非要讓爺爺買一個。曹大爺經不住孫子的糾纏,掏錢買了手機,結果孩子在課堂上收看黃色短信息,被老師發現,沒收了手機。孩子不服氣,邀上一幫“街仔”到老師家鬧事。
上述三個故事中,祖輩、父輩對孩子的教育都存在失誤。故事一中,母親為了督促孩子,嚴格要求,而奶奶卻心疼孫子,替孫子遮遮掩掩,兩代人教育方法不一致,結果孩子依然舊習未改。故事二,父母都忙於事業或者為飯碗而輾轉奔波,從小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爺爺奶奶,等到父母想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奶奶的庇護,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已經不以為然了。故事三中,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推給了爺爺,但老一輩對孩子卻是一味溺愛,使孩子染上了社會惡習,成為一個“小流氓”。從上麵的故事可以看出,孩子教育不成功,與其說是祖輩過於溺愛,還不如說是父母放棄了自己責任的結果。
不管“隔代教育”是好是壞,這在我國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據全國範圍內一項關於中國“隔代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全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而據上海市婦聯的調查顯示,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10個中就有五六個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對於“隔代教育”,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老人對孩子的溺愛。由於祖輩幾十年的風雨和坎坷,老人已經別無所求。但是,許多老人在對待孫子輩的教育上,卻或多或少帶著某種感情色彩,總認為自己在感情上對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對孫子輩撫養彌補一下感情,以導致教育失敗。也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將“隔代教育”當做“洪水猛獸”。“隔代教育”的優點也是明顯的,比如祖輩富有經驗、耐心,社會閱曆豐富等,隻要“借用”得當,是有益處的。但調查顯示,以祖輩為主教養的幼兒中,在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和發展總體上不如以父輩為主教養的孩子,可見,“隔代教育”的現狀是弊大於利。
隔代教育的失敗,問題到底出在誰的身上呢?事實上,“隔代教育”並不是說父母完全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給了孩子的祖父母一輩,父母自身沒有承擔一點教育孩子的責任。隻是由於殘酷的社會競爭,許多年輕的父母因為事業和飯碗而奔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對孩子進行全麵教育,於是把教育的重任推給了祖輩。但等父母緩過氣來,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試圖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父母的影響卻被祖父母的包庇、溺愛所替代,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例如故事二中的情形;另一種情況就是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態度上沒有協調一致,例如故事一,這些才是“隔代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所在。
“隔代教育”已成事實,而且今後在短期內不可能迅速改變,那麼如何讓“隔代教育”揚長避短,培養好第三代人呢?
第一,由於祖父母們沒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比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孫輩;老人曆盡滄桑後的返璞歸真,自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感情基礎。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祖輩多承擔點“撫育”擔子。
第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務必不要出麵幹涉,應努力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於唯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
第三,祖輩無論有無專門的學習機會,都應該自覺學習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多注重對孩子品質的培養。
第四,祖輩和父輩一定要加強溝通與協商,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態度上務必保持一致,不要助長孩子的投機取巧心理。
總之,要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發揚其中的優勢。一方麵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盡量為孩子多想一些;另一方麵,祖輩家長也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康的新一代。
父母的貧困不是溺愛孩子的理由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原本是倡議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孩子健康,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口號語,當前卻被一些家長一分為二,隻強調前者,“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一些家長的口頭禪,成為家長溺愛孩子的借口。更有意思的是,溺愛孩子不是富人的專利,中國許多貧困家庭對孩子的溺愛較富裕家庭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事一:小寶和小樂兩人從小在一個院子裏長大,小寶的爸爸是個教授,青少年時曾經嚐過忍饑挨餓的滋味。因為發明的成果獲得了專利並進行了成功的市場開發,收入增加,住進了高層大廈。媽媽每天不僅給小寶備足了小寶愛吃的紅燒肉、燉排骨,爸爸不回家時,媽媽還經常帶小寶去飯館吃,當爸爸媽媽都忙不過來時,就讓小寶自己去吃快餐。而小樂仍然與當技術員的父母住在家屬院的平房裏。小學畢業,小寶摸著自己的“將軍肚”不無感慨地對小樂說:“隨著我們家越來越發,我的小肚子也越來越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