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你會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嗎(3)(1 / 3)

按照中國一些傳統的觀念來看,夫妻間的爭吵原本是很正常的,不吵不鬧反而不能稱做是好夫妻。其實這種觀念是片麵的。爭吵不但會傷害了夫妻間的感情,而且更會傷害到孩子。在哈爾濱市的一次調查中調查涉及855名初、高中生,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68%,離婚家庭的為30.30%,和睦家庭的為18.88%。可見夫妻長期爭吵,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有些家長口口聲聲說為了孩子才不離婚,卻終日“硝煙”不斷,殊不知經常麵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在哈爾濱市的調查顯示,有些孩子為此表示“不想重複父母的悲劇,長大堅決不結婚”。

夫妻間的爭吵大多是因為日常瑣事,完全可以克服,然而不理智的父母卻經常把因瑣事而產生的爭吵升級擴大化,據某網站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9%的孩子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麵爭吵,還有33%甚至會動手。其實,父母如果相互理解與容忍,稍微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很多衝突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在衝突發生後,父母任何一方稍加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很多衝突根本不會爆發。

巴爾紮克曾經說:“愛情濃厚夫妻的孩子,往往富有愛情的特色:溫柔、活潑、快活、高尚、熱心。”在一個家庭中,夫妻之間互相依戀,互相讚賞;在困難麵前互相激勵,互相支持;能夠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家庭所麵臨的壓力和危機,彼此諒解扶助。這就是家庭快樂的源泉。對孩子而言,父母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因此父母有責任和義務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如何避免或者盡量減少父母之間的爭吵給孩子帶來傷害呢?

首先,父母要相互體諒。任何人因為工作、生活、學習等原因,總會有心情不順的時候。作為父母,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也就存在更多爆發夫妻衝突的誘因。因此,夫妻之間要在生活、事業、情感上多相互支持、體諒,幫助對方克服困難。

其次,父母之間如果相互存在怨氣,可以采取暫時的隔離,這樣可以減少衝突爆發的幾率。傳統習慣認為,眼不見,心不煩;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讓一個人單獨靜靜地待上十幾分鍾、半個小時,都能夠讓人內心爆發衝突的誘因大大緩解。父母如果有吵架的誘因,相互保持距離,反而可以減少衝突。

第三,父母如果的確有矛盾和衝突,如果非吵不可,也應避開子女換個環境,或讓孩子暫時離開,使孩子相信,父母隻是有些不願讓孩子知道的問題需要解決。

第四,如果父母之間的衝突發展到必須分手才能解決問題,必須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係,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父母必須做到:幫助孩子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使其相信這不是孩子的原因,也不可能經他(她)們的努力使父母和好;不要強迫孩子作出跟誰的選擇,不要設法使孩子去憎恨某一方;不要向孩子撒謊說對方“死了”之類的話,因為謊言終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幫助孩子克服被拒絕感、羞恥感、無能感,讓孩子知道並相信父母仍然愛他(她)們,父母雖然分手,但還是孩子的父母。

讓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大人不要認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便相互攻擊、謾罵,這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麵影響將終生難以彌補,孩子不應該成為夫妻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的犧牲品。

“隔代教育”失敗是誰的錯

“隔代教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還是近幾年的事情。它一般是指由於激烈的社會競爭,父母忙於工作,沒有很多時間來照顧孩子,於是將教育孩子的事情交給爺爺奶奶,而父母主要是從經濟上保證孩子的供給,也有祖輩父輩一起教育孩子的現象。這種祖輩父輩一起教育第三代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故事一:某居民小區,一位母親為督促兒子改掉粗心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大聲朗讀檢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麻煩,奶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替孫子改正錯題。孩子毛病未改,期中考試數學剛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亂成一團。

故事二:濟南的一對家長由於忙於事業,孩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現在14歲。上初二了,學習成績較差,在班級倒數第二名,還有很多科目不及格。對家長不尊重,夫妻倆想教訓幾句,奶奶還護著。夫妻倆覺得很著急,孩子如此下去,長大後不是更與自己沒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