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在一家大商場裏,一個衣著講究的男孩子正和滿臉疲憊的媽媽“談判”。媽媽很為難地對孩子說:“咱們家的條件不好,為了你上學媽媽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咱們就買一個1000元左右的手機,也一樣使。”孩子卻堅持:“不行,我就要那個3000多的,我們同學的就是那樣的。”母子倆的“交涉”沒有結果,媽媽的眼裏一直都含著眼淚,卻沒有訓斥孩子一聲。
故事三:一位家庭特別困難的母親,丈夫常年患病,女兒是全家唯一的希望。現在,女兒終於大學畢業了,可是找了很長時間的工作也沒找到,有大企業要她,她嫌太遠;有幾家公司讓她去做文員,她嫌工資太低;私營企業要她,她又嫌不穩定,工作太累。於是,媽媽就把很多職能部門都跑遍了,希望能得到幫助,給孩子找一個穩定、清閑、收入高的工作。媽媽說:“我們雖然不富裕,可從小沒讓孩子受過苦,我們孩子可不能像我們一樣受一輩子累。”
故事一中,教授青少年時期吃過苦,在改革開放之際,把知識變成了財富。生活富裕了,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吃過苦、受過窮的父母要好好享受生活,更不想再讓孩子“吃苦受窮”。於是孩子出門坐車、上樓乘電梯,看電視時間越來越長,運動時間越來越短,培養出小寶這樣的小胖墩兒,這在中國,尤其在城市隨處可見。故事二中,被孩子上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母親,麵對不知母親辛酸,蠻不講理的孩子,寧願自己含著眼淚,也不肯訓斥孩子。孩子不體貼母親,明顯是過於溺愛的結果,溺愛的結果是使孩子變本加厲,母親委曲求全,但這樣的道路還能走多遠呢?一旦母親竭盡所能都不能滿足孩子的奢望時,溺愛下的孩子會怎麼樣,那是不言而喻的,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實在太多太多。在故事三中,家庭極端貧困的母親,把自己受過苦,卻沒有讓孩子吃苦當做引以為豪的事情,把幫助孩子找份穩定、清閑、收入高的工作,當做“奮鬥目標”,不讓孩子像自己一樣受一輩子苦,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可憐天下父母心,上述三個故事中,盡管家庭條件不同,但父母的共同點都是自己受過苦,都希望孩子不再受苦。這種心態本無可厚非,但他們希望孩子不受苦的方式,不是讓孩子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積極進取的心態,而是在物質生活上,一味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讓孩子覺得父母勞苦,他們享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結果培養出來一群好逸惡勞,不會關心他人的“垮掉的一代”。
溫室裏的花朵長不成參天大樹,蜜罐裏長大的孩子成不了家庭的支柱、國家的棟梁。由於他們缺乏生活的免疫力、競爭力、創造力,他們甚至成不了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在未來的社會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孩子不能永遠都在大人的羽翼下生活,他們遲早要展翅高飛。我們大人所能做的就是給他們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去麵對風雨,麵對困難與挫折。當然我們沒有必要讓他們再去嚐試父輩忍饑挨餓的日子,過父輩所過的生活,但父母必須讓他們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他們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
從苦難中走出來的父母如何培養自己的下一代,如何讓吃苦耐勞的精神代代相傳呢?
首先,父母要端正態度。不管家庭生活是否富裕,要把過去的苦難當做精神財富而不是負擔,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苦難是磨礪人意誌的工具。
其次,富裕家庭要讓孩子知道,今天的舒適生活是建立在父母努力奮鬥的基礎上,如果他們不繼續努力,同樣會失去一切。貧困家庭的父母千萬不能對孩子有過分的物質補償心理,要時時用自己樂觀向上的精神去感染孩子,讓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
再次,無論家庭條件如何,讓孩子參加社會勞動,通過勞動獲得生存的本領與成功的喜悅,這樣一方麵可以增長他的見識,增強他們的生活、生存能力;另一方麵,可以讓他們學會珍惜勞動,養成吃苦和在困境中生存的韌性。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為了孩子和祖國的明天,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了解父母過去的苦難,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加倍努力地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